午收前,笔者在阜南县公桥乡阮城村看到,连片的草莓温室大棚里,随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28岁的余道雷夫妇去年从外地返乡,投资10多万元承包了8亩多地种植草莓,目前已收回五六万元。“像我这个年纪没出外打工的,我们村还有一些,大多都在种草莓。”余道雷告诉笔者,只要能找到在家致富的项目,年轻人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劳累一天后,享受与老人、孩子在一起吃饭的生活,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阮城村曾是公桥乡经济较落后的一个村,近两年,该村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戴学华的带领下,依靠种植草莓,发展现代农业走上致富路。
见到戴学华时,他正在草莓大棚里忙活。“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富起来的不仅仅是‘钱袋子\’,还能收获家庭的幸福感。”这位四十多岁,浓眉、黑脸、清瘦挺拔的汉子说,他也曾外出打工,一度做到广东某包袋厂的行政主管,后于1999年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一直在致力寻找让乡亲们家门口致富的路子,先后养殖过鱼和长毛兔,均以失败告终。
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戴学华发现种植反季节大棚水果效益较高,特别是种植草莓的经济效益又高于其它水果,于是产生了种植草莓的创业计划。2011年,戴学华多次组织群众代表到山东寿光、安徽丰乐生态园等地参观考察,又带头在村里建起温室大棚种植草莓,当年即获得良好效益,亩均增收5000余元。
种草莓赚钱了,戴学华感觉时机到了,他组织村民到草莓大棚参观,许多人动了心,尝试着种3至5个大棚,村里一下子发展了近百亩的草莓温室大棚。2012年,戴学华组织建立了阜南县阮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龙头,引导种植户加入协会,将零散的土地集约经营,建立起大棚草莓种植基地。
合作社强化产前服务,统一采购农膜、肥料、种苗等农资,降低种植户生产成本;强化技术服务,邀请市、县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培训,田间地头,与种植户面对面、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强化信息服务,跑市场、找销路,先后与阜阳、合肥、南京等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成销售协议,着力发展订单生产。两年时间,阮城村草莓种植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500多亩,亩产值达2万多元。
在种植草莓过程中,戴学华也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一是土地要规模流转,要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年轻人带头承包;二是要由真正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带头,对种植、销售统一管理。“上级对俺村发展草莓种植很支持,利用农发项目、扶贫项目修好了村里的路、井、涵、渠等农业基础设施。”戴学华说。
看着村民们依靠种植草莓再不用外出务工,实现家门口创业,戴学华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更多的思考涌上心头。“今后,我们还计划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让城里人周末来村里种粮摘菜,帮助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谈到未来发展,戴学华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李方达)开着三辆小三轮,载着音箱、锣鼓、花挑子、旱船……6月29日,苗集镇文化站组织演员们穿着戏服,一路颠簸,驶进苗集镇张古敬老院,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送去文艺演出。 一听...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