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赵学广兄弟俩在搭建钢架葡萄大棚。
回乡创业种西瓜
在202省道阜南县三塔镇张寨村路段东侧,有一大片西瓜大棚。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再过十来天,大棚里头茬西瓜就要上市了,棚主赵勇、赵学广兄弟俩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忙碌。
兄弟俩是阜南县柴集镇人,当初从事瓜果蔬菜贩运生意。“俺开车贩卖蔬菜,风餐露宿很辛苦;当时看人家瓜农菜农收入比较稳定,便处处留心学习,慢慢掌握了种植技术。”赵勇告诉记者。
兄弟俩最初在江苏徐州近郊承包了40亩地,他们边学边干,先后种过五六年的西瓜和葡萄,摸熟了技术要领,找到了适销对路的品种,并建立了销售渠道和人脉资源。之后,便决定回乡创业。
“考虑到三塔交通便利,发展环境不错,加上当地政府热心支持,两年前,我们就在这里落脚。”站在西瓜大棚外,赵勇告诉记者,“种西瓜比种麦种豆划算得多,平均一亩地能有6000多块钱的纯收入;俺种的西瓜品种是“8424”,皮薄、瓤脆、味甜,市场反响一直不赖。”
瓜棚里,瓜秧已长了二尺多长,上面结出了喜人的小西瓜。赵勇数了数叶片,随手将一个瓜纽打掉。“瓜秧要拓20片叶子,结出的西瓜品质最好。”赵勇告诉记者,西瓜上市后,瓜贩们上门收购,也有不少当地村民和过往市民到地头选购,销路根本不愁。
建起大棚葡萄园
除种植西瓜外,兄弟俩还投资300多万元,在202省道西侧建了一个高标准葡萄园。这里布局整齐,沟垄配套,滴灌设施已经铺就,一望无际的钢结构大棚立柱颇为壮观。“比起水泥柱子,钢结构架子投资大,优势也多,主要是更加坚实,抗风抗压。不信,你摇摇试试。”赵勇指着身旁的钢柱,笑容可掬。记者使出浑身力气摇晃,钢柱却纹丝不动。“每根钢立柱下面都打了水泥墩子,结实着呢;钢结构全部焊好后,我们还要在上面覆盖大棚,种大棚葡萄。”赵勇介绍。
“葡萄生长在夏季,气温已经跟上了;大棚种葡萄,有必要吗?”记者疑惑。
“葡萄上市早晚不同,价格悬殊大。大棚葡萄比一般葡萄早上市一个月,平均每斤能多卖几块钱,我打的就是时间差。”赵勇解释。
赵勇兄弟俩从浙江购进葡萄苗,品种有巨玫瑰、醉金香等十多种。“我们是第一年在家乡种葡萄,摸不准哪个品种更适合咱这儿的土壤,也不太了解阜阳市场上更喜欢那种口味,多种一些品种,选择性更强。”
敢冒风险才会赢
记者注意到,兄弟俩种植大棚葡萄和西瓜,投资规模不小,在市场收益并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下,看起来并无丝毫的不安和犹疑。“投资那么多,不担心风险吗?”记者问。
“没有风险,也就没有收益。”赵勇笃定地说,“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我们搞的是大棚种植,大棚建得牢靠,本身受天气因素影响就小一些,加上我们完全掌握了整套种植技术,自然风险可降到最低;市场风险嘛,一直都有,只有敢承担风险,才能挣到钱。”
记者还留意到一个细节,兄弟俩把西瓜大棚之间的尺把土地都充分利用了起来,在压大棚的垄上种了两排花生,低洼处种了一行黄豆。
赵勇解释说,“每个大棚边上都要留一定的空地,一方面为了排水,另一方面也要有空隙压塑料膜,这些长溜地说多不多,但五六十个大棚算下来,边角地差不多有一亩多地。每寸土地都精贵,在上面点上花生和黄豆,既能抑制杂草生长,又能多收一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邓翔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