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老照片,一段消失的旧时光。
台东作为青岛的老城镇,即便发展到今天成为繁华的城区,却仍然保留着那一段一段关于老台东的记忆,而这一切在新华里史料展馆里,也能真切感受到。
走进新华里小区,整齐干净,处于台东,生活便捷,在这座大院里,看不出往日的沧桑。
新华里社区党委书记邓伟告诉半岛记者,新华里的起点是威海路上的一片荒地。随着外来经商人员的进入,“包括台东步行街那边商铺已经很多了,新华里处于老台东的郊区,是城乡交界处。街人们纷纷停留在威海路一带,建设了房屋”。“新华里”初建时为市场之用,名为“新兴市场”,汇集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繁华一时,与大陆市场、东兴市场并称为台东镇三大市场。后随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多而逐渐演化为平民大院。“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这一带形成了中国劳工的聚居区,日本人为了安全,拉起来铁丝网,把里院叫作东亚里,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正式改名为了新华里”。
邓书记说,新华里以前的房子都是前面一间后面一间,没有窗户,对着马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49年以前,因为人口增多,房屋也加盖起来,从土胚房到砖瓦房,再到棚户区,新华里的负担越来越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实现了初步改造。改革开放的时候还有日本侨民曾回到他出生的新华里看过”。
于向阳先生从小就经常听妈妈讲起新华里大院,因为妈妈的许多染织厂的同事就住在里面。“大院的东面是威海路,西面是和兴路,南面是长春路,北面是洮南路。院子内的房屋大部分是平房,威海路和长春路临街有部分二层楼,院内通道三四米宽,没有下水道,雨天院里泥泞不堪。全院1300多户仅仅使用两个公用厕所,两个公用水龙头。每到早晨,厕所排队的人都自觉地站在院子了,因为蹲位比较少,住户太多,早晨上厕所的多,满足不了使用。水龙头每天定时开放,开水龙的时候,也是自觉排队,铁皮水桶叮叮当当,有提水的,有挑水的,异常繁忙,一般是1分钱两大桶”。
“新华里”是一个大杂院,也是一个平民区,于向阳先生还记得周边的布局:新华里靠近长春路是一排门头房,有茶炉,商店,还有个小理发铺,靠近和兴路的拐角是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铺,靠近威海路的拐角是铝制品总厂,旁边是几家贸易公司的门头,院内也有小商店,还有一家说书场,著名评书演员王宝亨等在这里说长篇大书,如《三侠剑》、《大八义》等,每晚最后留一个大“扣”(悬念),吸引观众第二天再来听。
王宝亨最出名时,大概三十岁,留一平头,说起书来,声调抑扬顿挫,快慢有节,再加上他那传神的眼睛和地道的武打动作,很受听众欢迎。据说一位做锅饼的师傅,听王宝亨的书听迷了,就讲给别人听,正讲着,有人说,你的锅饼煳了。谁知,他竟说:“一个锅饼值几个钱,我这里有曹操八十万人马等着过江呢……”
如今,“新华里”大院已随着城市的改造建设渐渐消失,而“新华里”大院留下的许多故事,却依然存在,在我们的记忆中。
说起日本侵占青岛期间,不仅在新华里留下了所谓“东亚里”的名字,就在不远处台东五路巡捕房的对面,还留下了一栋“鬼楼”。
于向阳先生说,就在巡捕房对面是个空房子,人们说那里面经常闹鬼。“据说房子里曾经安排值班室,可是值班的人员都说是闹妖,在黑夜听见女人哭,还有许多男人喊冤枉的声音,不敢在里面休息,更不敢熄灯。传说有一个公安局的侦察科长曾经是部队经历过多场战役转业地方的干部,他夜间带着枪自己一个人到房子看看鬼到底什么样子,结果鬼没有看到,也许因为冬天太冷,第二天感冒发烧,大病一场。有人曾在里面睡觉,结果第一天醒来发现连人带床到了马路上,以后再也没人敢进去,就锁起来,成了台东五金店的仓库”。于向阳先生听舅舅说,“那里是以前的宪兵队,闹鬼的房子旁边就是侵略者残害中国人的讯侦室和拷打犯人日本宪兵队的地方,许多革命志士和无辜的百姓在这里丢失了性命”。
陈祥太先生说,其实房子的主人是他的初中同学何家的,后来何家发了财盖楼房搬走了,留下的平房不知道怎么被日本人给用上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拆掉。
进出百年名校,来往热闹庙会
在老青岛人陈祥太、张润东、宋慧珠、马世柱的记忆里,是每天往返的小学,和一到年节就异常热闹的庙会。
台东六路小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
据1924年出版的《胶澳商埠教育汇刊》记载,学校始建于清朝光绪28年,即1902年,是青岛市第一所国人小学。学校建校时的校名为东镇小学堂。1905年,德占当局将学校命名为台东镇蒙养学堂。该学堂学制五年,学校始建之年是中国废除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之后,实行新学制的第一年。后来改校名为“东镇小学堂”。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东镇小学堂”停办。1915年3月,学校复课,更名为“公学堂”,学制五年。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北洋政府将台东“公学堂”命名为“公立台东镇两级小学”,学校有教职员工12人,学生总数265人,校长是张春峰。
学校里有一位23岁的教师,大名鼎鼎,他的名字叫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山东青岛地区党的创始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24年,邓恩铭接受党的调派,来到青岛,以台东六路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组建工作和地下革命活动。1937年,学校改名为市立台东镇小学。在历经1939年、1945年两度更名后,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学校正式命名为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今年78岁的陈祥太先生就毕业于台东六路小学,不过由于学校学生过多,他是在威海路分校完成学业的,“大成路还有一个”。他清楚地记得学校旧址里的德式建筑,它呈U形坐落,外墙窗台以下是花岗岩,层高近四米,门厅是一个拱形的走廊,门厅两侧分布着几间教室,教室的外廊是木结构围栏,站在走廊上,可以清楚看到宽阔的操场,“非常壮观!”当年在台东五路也有一个小学,是一座小庙改造而成的,后来并入台东六路小学。
如今的台东六路小学已经成为百年名校,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台东学子的童年记忆。
如果说对台东的孩童记忆,除了小学便是那欢乐无比的庙会了。
他们都说,台东的清溪庵庙会不次于海云庵,“庙会东道口路一直延伸到威海路,从周边甚至潍坊一带过来的人都来赶庙会,吃的玩的,应有尽有,人山人海”。庙会必然有庙,清溪庵作为古庙,里面的神像一度让这些当时的孩子们感到有些敬畏,但是庙周围的叫卖声,让他们乐此不疲,尤其是春节后的正月初九这天,恨不得一天跑几趟,虽然家长给的零花钱有限,但还是买个“卜卜噔”,或者一块糖稀过过瘾。
庙会当天,清溪庵的几条街上摆满了吃喝玩乐的摊子,尤其是卖萝卜的摊点占了半条街,生意也十分火爆,所以此庙会又称“萝卜会”。那天,赶庙会的人成千上万,大多是一家人齐出动,真是男伴女、长携幼。高跷队、秧歌队、跑旱船的在人海中尽兴地跳着跑着舞着,再加上喧天的锣鼓声,整个庙会真是热闹非凡。直到华灯初上,赶会的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在老台东,其实有两大庙会。
还有一个在台东六路小学旁,叫胡三太爷庙,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五,是这座庙的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拥来,把小庙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在这里烧香纸磕头,一片烟雾缭绕。除了买玩具,孩子们还有许多光景可看,拉洋片的、变戏法的、各种杂耍应有尽有,使庙会充满了欢庆的气氛,因而庙会成为市民春节期间最愿去的游乐场所。
之后的台东孩子们,仍然非常开心,“正月十五可以吃上香香甜甜的父母自己滚的元宵,二月二可以吃上脆香的炒豆子和烤花,五月端午可以吃甜糯的粽子和香喷喷的鸡蛋,八月十五可以吃上父亲自己烘烤的酥软香甜的月饼,当然还有用锅蒸的几层高的中间夹着大枣的月饼,那是晚上拜月用的,小朋友们用手托着院里院外地奔跑,一边口中还念着自己也不太明白的约定俗成的话语:‘拜月来——,拜月来——’”
民俗拴住儿时的记忆,如今庙会还在继续,昌乐路和海云庵取代了台东庙会,不过雕刻在时光中的记忆永远未曾抹去。
新闻推荐
广西出台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对远程医疗进行可追溯、可监控、可统计的全过程管理 申请远程会诊 患者可少跑腿
今报南宁讯(记者张若凡)利用实时影像传输,专家能在自己工作的地方给其他医院的病人检查、分析病情,这样的远程医疗服务让“数...
东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兴,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