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新闻 东兴新闻 上思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防城港市 > 东兴新闻 > 正文

“千年钟鼓齐鸣”景象重现

来源:当代生活报 2018-10-23 13:10   https://www.yybnet.net/

七弦琴本报记者 雷倩倩摄 蜂鼓 本报记者 苏华摄 民族音乐博物馆展出了广西有效琴弦最长的一把独弦琴。 本报记者 苏华摄

本报记者雷倩倩

10月19日上午,广西第一座民族音乐博物馆在广西艺术学院揭开面纱,独属于广西的音乐文化在这碰撞激荡。这座集纳了乐器、乐谱、手稿、珍贵史料、黑胶唱片等1200余件(套)藏品的博物馆,将向世人呈现八桂大地传统音乐的古韵新貌。

1

来之不易

几代人的心血“攒”出博物馆

俗话说,乐器是“看得见的音乐”。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里,最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广西传统乐器:琴身如笋的马骨胡、腰细如柳的黄泥鼓、筒如毛竹的芒筒……此外,与广西有着地缘关系的东南亚各国传统乐器也被收入囊中,有鳄鱼琴、围锣、弯琴等。

据悉,该博物馆的这些展品都来之不易。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馆长楚卓介绍,上世纪60年代,在广西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满谦子等人的组织下,一批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成立了采风队,深入广西各地,进行了“地毯式”的搜寻,力图保存下民族传统艺术的原始资料。这批专家对广西当时十四个地区的各民族艺术形式进行了记录,通过摄像、手绘、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记录并结集成册,一共整理出20多本手稿资料。详细记录了各民族传统乐器当时演出的曲目、演出人员、所穿服饰等信息,让人们如今依然可以领略当时这些民族乐器的原貌。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专家们开始对广西传统乐器的实物进行大面积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当时交通不便,更没有通讯工具,常常需要走很远的路,有时队员走散,只能在原地等待其他队员,一等就是两三天。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才有了目前音乐博物馆这些馆藏品。1989年,专家们搜集的广西民族乐器与服饰远渡重洋,到了日本展出,引起很大关注。日本还专门为此出版了一本精美的图册,介绍广西民族艺术。

2

技艺失传

七弦琴已断代,无人能演奏

如今,这批“留过洋”的乐器都珍藏在音乐博物馆里。其中,最“老”的乐器要数藏在二楼展厅的七弦琴。这把七弦琴已经走过八十载时光。老琴经过岁月包浆,自带光泽。“如今,七弦琴已经断代,无人能够演奏了。”楚卓告诉记者,这把琴收回来后,学校专家曾专门找到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演奏,并用录音机录下6首曲子。但此后,只有曲谱,没有人掌握演奏的技巧。技艺失传,琴也成了古物,放在博物馆供人观赏。

也有乐器在时间的流逝中,焕发了新生。在博物馆里有广西有效琴弦最长的一把独弦琴。这把独弦琴身长7.2米,有效琴弦长达5米,琴身棕红色,形似游龙,需两人合奏。楚卓告诉记者,早在2010年,东兴市人民政府找到广西艺术学院,希望能帮忙研制出一把特大独弦琴,用于当年上海世博会上展出,以展示京族文化。为此,该校便研发了一把特大独弦琴,后藏于京族博物馆。次年,学校专家团队再造了一把特大独弦琴,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对独弦琴做了改良,研发的“电声一体”琴身,让独弦琴的演奏不再需要外置音箱,观众也能听得非常清楚。

2010年,广西艺术学院开始关注东南亚音乐,并进行乐器的收集,这也大大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如今这里也是全国展示东南亚传统乐器最齐全的一个展厅。

3

镇馆之宝

重现千年前钟鼓齐鸣景象

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里,镇馆之宝当属“大型青铜乐器羊角钮钟”。

10月19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羊角钮钟“叮当”之声悠悠响起,与铜鼓一同奏响了《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曲,音色奇美,余音绕梁。这也是羊角钮钟在全国首次公开展出。

这组羊角钮钟放置在博物馆一楼大厅,依照“凤首铜灯”的造型,钮钟两侧支架由两只铜凤凰托起,钮钟分为上下三排,共32面钟体、49音律,最大钟体为60cm×40cm,最小钟体为20cm×15cm。细细看去,羊角钮钟用青铜铸成,形如半截橄榄,上小下大,底边平直,两侧有合范痕迹,顶部有竖长方形的穿孔,顶端有两片羊角形状的鋬钮,钮钟也因此得名。

“羊角钮钟能再度演奏实属不易。”楚卓介绍说,羊角钮钟是之前岭南地区古代百濮和百越民族都曾使用的乐器,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在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均有出土。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便有羊角钮钟与铜鼓、舞蹈共同使用的画面。在考古方面,羊角钮钟和铜鼓相伴出土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两者共同配合,多用在重大的祭典仪式上,娱神、娱人。

然而,曾与铜鼓并行发展的羊角钮钟至西汉后逐渐消失,直到近现代考古中发现,才又重见天日,但出土的羊角钮钟已无法演奏。它究竟如何发音,用何种技法演奏?这都是个谜。为了能让千年前“钟鼓齐鸣”的场景再现,广西艺术学院的专家们根据贵港罗泊湾出土的羊角钮钟,进行测音、研制、改良。经过3年的钻研,专家们打造出了这套能敲出“中立音”的羊角钮钟,钮钟植入了广西传统音乐的特点,实现了一钟双音。如今,观众们才能在博物馆里再赏“西汉时期钟鼓同奏”的场景。

4

背后故事

珍贵史料差点“远走异乡”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音乐”,民族音乐博物馆还珍藏着不少非常有价值的史料,比如川派最有代表性的《天闻阁琴谱》《白石道人诗集》等。在这其中,音乐家陆华柏的史料颇有分量。

陆华柏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的文艺演出舞台上,女高音必唱《故乡》,男高音必唱《勇士骨》。《故乡》还曾一度传唱到海外,远在他乡的游子闻之无不落泪。《故乡》《勇士骨》都是陆华柏的作品。

陆华柏师从贺绿汀。1937年,经徐悲鸿介绍,陆华柏由南京赴桂林,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及社会音乐普及活动。1938年,陆华柏来到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即广西艺术学院前身)担任讲师,教授和声、合唱等课,从此扎根广西。

1994年,陆华柏去世后,保留下了一大批珍贵资料。其中包括:1987年12月,贺绿汀为陆华柏《论广西多声部民歌》一书做序的手写文稿,还有陆华柏之前赴北京中央乐团手抄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总谱等资料。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晓宁是陆华柏的学生,据他回忆,这批珍贵的资料共九大箱,一直放在地下室。不过,2010年,这批资料差点“远走他乡”。原来,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希望高价收购这批史料。得知此事,王晓宁立即与陆华柏家人联系,最终把这些资料留在了广西。

在整理这些史料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这九大箱史料存在地下室时间太长,已有跳蚤。王晓宁的学生在整理史料时,竟然被跳蚤咬到进了医院打点滴。之后,他们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法驱赶跳蚤。四处打听,王晓宁找到一个民间秘方:他将办公室的门窗紧闭,用5公斤骨头熬制浓汤,跳蚤闻到肉香,纷纷跳进锅里,这才除了跳蚤,还了史料“清净”。

如今,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特设了“陆华柏文献资料馆”,展出了陆华柏毕生的珍贵手稿,从他在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带领学员参加抗日活动、积极创作抗战歌曲、撰写音乐论文,到在广西艺术学院教学期间创作的文献资料都有。这些史料,铭刻着艺术家们在创作、教学、科研和民族音乐整理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新闻推荐

国庆假期中越跨境旅游持续火爆

“从广西东兴前往越南,办证快,出境方便,我们既看了大海,还出了一趟国。”从四川自驾到广西的李洪明一家趁着国庆假期随团到越...

东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兴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水果口岸整车入境2018-10-18 09:30
猜你喜欢:
评论:(“千年钟鼓齐鸣”景象重现)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