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玲 报道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真没想到还能找到我叔叔,我们全家人都感谢你们!”近日,在天津粜粮务村一名男子激动地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今年夏天东营市接到的一起报警说起。7月5日,市公安分局明月派出所接市民报警,在运河路与胜利大街交叉口发现一名精神异常的中年男子。明月派出所民警遂即出警,发现该男子大约五十岁,举止异常,只能说出自己是天津人,名字叫刘三。民警现场通过公安人像比对技术对其进行人像比对,但没有其身份显示,查询无果,遂送往东营市救助管理站。
悉心照料流浪者
市救助管理站值班员按程序当天为刘三办理了入站手续。当晚,刘三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一直在叫嚷。在进入救助站的第二天,经过研究,工作人员将其带到胜利医院精神康复中心进行精神鉴定,并住院治疗。经过胜利医院精神康复中心的精心治疗,刘三情绪逐步稳定。受疫情影响,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救助站甄别小组只能通过微信经主管医生视频连线进行交流,了解病情。9月23日,对包括刘三在内的四名长期滞站人员进行DNA血样对比。在明月派出所等待采血期间,救助站工作人员耿汝洋抓住交流的机会,逐一与其进行交流,在和刘三交流时,耿汝洋询问刘三是其乳名还是大名。刘三说他的另一个名字叫刘振山,还有一个哥哥叫刘振维,但不记得父母和姐姐的名字了。在此期间,刘三总是说自己是天津人,耿汝洋便把天津所辖县区一一列举,询问提醒,经过多次询问,刘三说出了武清县和一个村名,但是,因为刘三说的是地方方言,村名一时难以确定。耿汝洋拿出手机,将询问内容进行了录像,明月派出所民警也积极帮助询问并认真分析语音内容,根据谐音当场利用户籍网进行查询,但是没有查到对应信息。
市救助管理站根据省厅和市局《关于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及时制定研究“疫情应急预案”和“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实施细则”并成立了以该站管理部为主,业务部配合,办公室保障的甄别小组,对新进站求助者,尤其长期滞站受助人员进行不间断的信息甄别,并积极联系医院了解受助人的病情变化,与辖区派出所积极沟通,随时将受助人员提供的疑似地址信息发给明月派出所户籍民警进行查询。
互联网+多方合力助寻亲
回到救助站,耿汝洋反复播放和刘三对话的视频,并通过救助站官方微博发布了助力寻亲的信息。微博发出当天,就引起了3.9万博友的关注。耿汝洋又上网输入音似的词语进行搜索,经过多次听力分析,终于搜到“天津粜粮务村”和刘三说的“粜粮务大队”极为相似。但粜粮务村属于南蔡村镇,不属于北蔡村乡。查到粜粮务村后,耿汝洋通过全国救助业务交流群,联系到了天津武清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查到粜粮务村村民刘振山离家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村里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
为了进一步确定信息,耿汝洋再次联系了明月派出所民警王静静。“这几年来,王警官帮助救助站查寻过数百人次受助者信息,但这一次却怎么也查不到刘振山的户籍。于是,我又在救助群里发了求助的信息,湖南长沙警官王曙看到救助站发出的助力寻亲信息也给予了关注,并查询到了刘振山的户籍在2016年已经进行了注销。”耿汝洋说。
在王曙的帮助下,耿汝洋最终联系到了刘振山的侄子。其侄子介绍:“叔叔二十多年前离家,杳无音讯,爷爷奶奶也在牵挂中相继离世。”原来,刘振山离家的时候,该村隶属于北蔡村乡,村名叫粜粮务生产大队,后来,行政区域调整,粜粮务生产大队改名粜粮务村,划归南蔡村镇。二十多年来,哥哥姐姐动员所有的亲戚朋友,到处打听刘振山的消息,弟弟失踪二十多年,根据人口普查的要求和在寻找弟弟无望的情况下,哥哥含泪注销了弟弟的户籍。
“二十多年了,我叔叔终于可以回家了,我们全家终于可以团聚了。”刘振山的侄子激动地说。
新闻推荐
东营在全省率先实现“刷脸”办理人社业务 “刷脸”办业务 身份“秒”识别
□记者李明贾瑞君通讯员张立娟商敏报道本报东营讯如今在东营人社服务大厅,群众办理“社保缴费”“就业服务”等业...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