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营市以实施“创新社会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东营特色的社会治理路子,在全省率先建成“多网合一、一网运行”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而建设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既是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把矛盾纠纷最大程度地化解在基层的有效举措。如今,经过长时间实践与努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调”出了这样一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新路径。
阵容“豪华”的和事佬团队:实现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
近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调解员李席席接到居民张某的“求救”电话。
原来,张某与父亲因辽河小区房产的所有权发生分歧,双方长时间僵持不下。在李席席的两次调解下,张某最终与父亲握手言和。“有了调解中心,家长里短的事儿能来这里寻求帮助,真是太方便了!”张某说道。
“群众事无小事。”辽河社区党委书记李世红说:“为更好地服务居民,我们结合街道‘一网三中心’体系,通过人员整合、场地融合、流程优化、服务提升,成立了辽河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6月10日,东城街道辽河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全市首个社区层面的矛调中心。同时建立的还有普通矛盾纠纷由网格员、和事佬化解;疑难矛盾纠纷由和合专业调解团、人民调解委员会、部门联合调处化解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推进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柔性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政法、公安、街道、律师……调解员来自各个系统,如此阵容“豪华”的和事佬团队,成为辽河社区矛调中心把矛盾纠纷最大程度地化解在基层的强有力支撑。李世红对此深有感触:“一些矛盾往往涉及很多方面,矛调中心正是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
多元化调解手段: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
在辽河社区的矛调中心,李世红向记者介绍道:“在这里,我们成立了三人行调解工作室,以及配套的一个私密谈话空间,如果居民因隐私不想被太多人知道,可以在这里进行调解。”
三人行调解工作室,并不是指具体的三个人,而是三股力量———一律(律师)一警(民警)一佬(和事佬),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以案释法,以法明理,以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化解矛盾、调解纠纷。金水社区王女士曾因和丈夫感情不和,又不想成为邻里议论的话题,便向工作室申请了调解,最终在工作室的帮助下,与丈夫的矛盾得到了妥善化解。
东城街道还利用微信网格群搭建起了“互联网+调解”的新媒体便民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咨询问答,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释理。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面对面的调解模式,最大程度在保护群众隐私的情况下实现矛盾纠纷先行化解。
依托网上信访受理平台体系,畅通线上线下民意诉求渠道,东城街道实行线上线下“一站式”受理群众诉求,通过网上信访平台进入街道的矛盾纠纷会根据其特点性质,被分流到行业部门、派出所等部门先行调处,复杂疑难纠纷则启动联合调解程序,进一步缩短进入责任单位实体性办理的周期,推动矛盾纠纷的尽快调解,也提高了群众的办事效率。
打造专业调解队伍: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
每当社区调解员有搞不定的法律问题,总会咨询律师刘明臣。在他看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是“有人情味”的创新举措,“许多居民间的小摩擦,还上升不到纠纷层面,但是如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解决,就有可能升级为严重矛盾。真的等到对簿公堂‘撕破脸’,可能更不利于邻里、家庭融洽相处,甚至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法律不用出面,这些小矛盾都能得到妥善化解。”
事实上,在东城街道基层,有着众多像刘明臣一样,为群众大小事操心的“和事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起诉止于调解,社会变得更和谐。
为进一步提升调解专业度,壮大调解队伍,东城街道通过“社创+”及“邻里+”计划,发力社会治理和社区营造,让社会组织的能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得到充分释放。首批签约17个“社创+”项目和13个“邻里+”项目,“社创+”项目坚持让专业人办专业事,针对基层治理中矛纠化解、垃圾分类、毁绿种菜、文明养犬、停车难等难题,引入北京里仁、军创就业服务中心等一批领军型社会组织入驻。
辽河社区工作人员李席席举例说:“军创就业服务中心由退役军人组建,他们针对街道涉军群体大的特点,专门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培训等,为退役军人提供工作岗位,解决就业问题。”“邻里+”计划则通过恩派公益机构为社区赋能,挖掘居民领袖,指导组建团队、设置项目,让社区居民自己人办自己事。
通过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效能,东城街道进一步实现从末梢治理向源头治理、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从碎片管理向系统治理的转变,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达到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效果,逐步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社会新格局。(记者 商雅雯 通讯员 崔伊婧)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0日,市政协副主席田青云带领部分省、市政协委员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督导调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田青...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