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渤海之滨,一座现代化湿地城市的发展之路蹄疾步稳。
从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到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从年产230万吨PTA项目到中日(东营)精细化工产业园,从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到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加快推进,迸发新活力;一项项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车间,激活新动能。
无论是身处日新月异的产业园区,还是在塔吊林立的工地,或是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都能感受到东营加快发展的坚定决心、攻坚斗志和精彩实践!
今年以来,东营瞄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抓好经济运行,狠抓惠企政策落地,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推动东营经济行稳致远。1至4月份,东营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全省排名第一。
以“转型不是转产”的理念筑牢工业“压舱石”,以“晴天出海,雨天结网”的意识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让“老树发新芽”“新树深扎根”,提升了产业能级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转型不是转产。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赛道上,东营已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谋划下步发展。
目前,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000吨新能源高性能电子铜箔项目,正稳步推进。同时,该企业正谋划推进后续5000吨新能源高性能5G铜箔项目。近年来,开发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壮大新材料产业化应用,国内一流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以此为代表,近年来,东营根据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实施高端高质项目,产业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例如,在石化产业发展上,加快构建“一区、一片、多点”的发展格局,集中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在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规划建设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5G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
以“转型不是转产”的理念筑牢工业“压舱石”,让东营经济保持了足够韧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经济受到冲击。受疫情影响,口罩、防护服、医疗手套等防疫物资需求巨大,为东营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发展热潮下,东营市决策层有“冷思考”:伴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产能过剩的持续以及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各地传统产业面临着非常严峻复杂的竞争形势。
现阶段,东营如何继续端稳端好优势传统产业这碗饭?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东营如何基于优势传统产业资源,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在后疫情时代发展的关口,东营市委主要领导将技术改造摆上战略位置。
晴天出海,雨天结网。
在当前市场总体不够景气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装备、原材物料、技术转让的价格相对较低,正是一个搞技改的好时机。
3月16日,东营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决定连续3年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滚动实施1000项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面对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去年以来,东营谋划推进“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围绕“5+2+2”产业体系,突出行业领军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点,抓好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目前,东营正加快完善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功能体系,推进实施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项目,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在优势产业领域创新应用。
“盯着项目看、围绕项目转、扭住项目干”,“顶格推进”合力攻坚抓项目,让“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闪闪发光”,挺起了发展“脊梁”
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去年,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落户东营,为东营发展稀土催化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据悉,该研究院将边建设边研发,力争3至5年内在稀土催化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有望带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300亿至500亿元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
以此为缩影,围绕“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东营市将有总投资1653亿元的15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加快东营高质量发展步伐。
近年来,东营市不断强化项目意识和目标问题导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把项目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使项目工作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上下共识。领导干部的高位推动、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给企业发展吃了“定心丸”,有力支撑了重大项目建设。
为把项目抓得紧而又紧,东营市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每周召开“3+N”重点项目会商会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1+N”例会,集中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落实“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开工。聚焦可延伸产业链条和补齐发展短板的项目,开展精准招引、协同招商,增强招商实效。
以“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意识优环境,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最大竞争优势
当前,各地招商引资在税费、土地等方面优惠空间十分有限,基于资本的逐利属性,哪个区域的市场更成熟、服务更到位、配套更完善,资本与优秀企业就向哪个区域集中。
“我们从东营银行申请的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从申请到批复,都是仅用一个工作日。”俊富无纺布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胜表示,各部门服务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连企业没想到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昆宇5G通讯储能锂电池项目,是市发展改革委去年重点推进的招商项目。为推动该项目落地,东营市为企业提供“衣食住行”全方位服务,用诚意打动了客户。该项目全部转产东营后,年销售额约25亿元,带动就业近1000人,增加税收1亿多元。
这样的“双招双引”案例,在东营还有许多。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直接牵头压力最大、困难最多、情况最复杂的改革事项,是以改革优环境的“东营逻辑”。
去年以来,东营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推出“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社会投资项目从取得参与土地使用权竞拍证明到获取施工许可证,政府审批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解决企业难题直通车制度,组织开展“百名局长服务百家企业”“银行行长走进百家企业”等活动,2019年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412件。
从影响有效制度供给的堵点改起,东营把流程再造作为制度创新的“牛鼻子”,勇于自我革命,围绕环境建设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
……
纵横正有凌云笔。毋庸置疑,面对高质量发展这道时代考题,东营以独具优势的发展逻辑,交出了精彩“答卷”、彰显了“东营担当”。
(记者 王俊杰)
新闻推荐
前首富还能逆风翻盘吗?黄光裕。(资料图片)据北京市高院微信公众号“京法网事”通报,2020年6月2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