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2017年以来,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按照“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以脱贫促稳定”的产业援疆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县有开发区(就业园区)、乡有产业园、村有卫星工厂、户有扶贫车间”四级就业网络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差什么引什么”的原则,重点引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召开投资说明会、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开展外出招商推介活动,联络200余家企业到疏勒考察,成功签约落地青岛即发、东营蓝光电子、山东水发等65家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和困难家庭实现就业增收,打造了产业援疆的“东营样本”。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如今,疏勒县四级就业网络基本建成,直接解决就业20451人,其中贫困人口5656人。
产业园区提供稳定就业
“我是山东泰安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是援疆干部们的热情服务和疏勒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越条件让我决心留下来。现在公司实现300人就业,平均工资达到2000元左右。”喀什鑫什包装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李兴厚说。
曾几何时,疏勒县还是个“谈农业大半天,谈工业三句半”的工业“盲县”。2005年,东营第一批援疆干部踏上疏勒大地,按照工业强县的思路,启动建设疏勒南疆齐鲁工业园区,如今,南疆齐鲁工业园已经升级南疆首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园区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立足疏勒县高新区发展实际,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孵化园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公租房、党群活动中心、固体废物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对口支援,疏勒县高新区占地53.67平方公里,已形成“一园四区”发展格局,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园区的招商工作是园区发展的关键,抓住了招商引资,就抓住了牵动发展的“牛鼻子”。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强化招商和服务,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园区聚集效应不断放大。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87家,其中山东援疆企业 6 0余家。
随着园区聚集效应的扩大,大企业大项目先后落地,为当地维吾尔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目前已经解决就业12547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4063人。
“我来公司两年了,现在用上了智能手机,还可以买好的化妆品。通过参加公司的各种培训,我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大幅提升,和大家交流也一点障碍都没有了,我们村里的人可羡慕我了。”喀什鑫什包装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一名维吾尔族员工说。
小微产业园助推乡镇经济发展
阿拉力乡即发服装服饰产业园是山东省产业援疆的重点项目。疏勒即发华和服饰有限公司生产厂长朱成英介绍,公司2018年5月份开始订单生产,主要生产针织服装、纺织品、刺绣产品,产品除国内销售以外,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
“即发公司在我们乡招工,我是第一批报名的,做梦都没想到会成为一名工人。现在我上个月挣到了2950元,以前买不了的东西现在可以买到了。以后我要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阿拉力乡8村村民布热比古·艾麦尔告说诉记者,没想到一两年光景,自家的日子就好了起来。
乡镇小微产业园区作为各村卫星工厂的管理及运营基地。“东营市坚持产业援疆促就业,着力引进纺织服装、制鞋、农产品加工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建成即发集团阿拉力乡服装服饰产业园等7处乡镇小微产业园,有力地推进乡镇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计划产业组组长翟建峰介绍说。
据了解,疏勒县乡镇小微产业园已经成为四级就业网络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目前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73个,其中贫困人口就业908人,让他们甩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山东青岛即发集团落户到我们阿拉力乡,产业园就业人员最多时达600多人,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和困难家庭实现增收,为振兴我乡经济注入了活力。”阿拉力乡副乡长颜喆说。
卫星工厂成村民的“梦工厂”
在疏勒县巴仁乡尤喀克纳丘克村,援疆企业海洋服饰有限公司的缝纫厂内一片红火景象。卫星工厂政策的实施,让前来投资的企业有了信心,也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难题。
去年以来,疏勒县以就业为向导,将创办村级“卫星工厂”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帮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这样既解决了我们招用工的困难,又解决了老百姓的就业,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海洋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靳忠生说。
针对疏勒县农村产业层次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人才、在疆山东籍企业家、行业商会等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更多企业落户疏勒县卫星工厂。截至目前,疏勒县已拥有投产运行卫星工厂160余个,就业总人口达到8269人,其中贫困人口3547人。
从山东落户疏勒县,如今在疏勒县拥有12个卫星工厂,海洋服饰有限公司称得上外来企业投资发展的样板。公司在库木西力克政府驻地卫星工厂设立总部,将其余11个卫星工厂进行托管,统一进行运营管理,解决了卫星工厂区位分散、面积大小不一、单独安排生产难、招商难等难题。目前,12个工厂共解决当地群众就业708人,其中贫困户471人。
在来海洋服饰有限公司上班前,贫困户帕夏古丽?祖农全家靠种地为生。“我们家离工厂非常近,走路5分钟就到了,我一定会努力工作,感谢党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工作条件。”帕夏古丽?祖农说。
记者欣喜地看到,在疏勒县的广大乡村,卫星工厂已成为帮助村民从农民转身为产业工人的“梦工厂”。
“扶贫车间”让群众不出家门就业
“第一次给了我四台织袜机,因为做得好,又给我增加了四台织袜机,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心里特别高兴。感谢我们疏勒县的援疆干部们,是他们让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就业挣钱。”疏勒县巴合齐乡巴合齐村村民阿依谢姆古丽?吾普尔高兴地说。
在以前,疏勒县众多村民特别的家庭妇女因种种原因无法外出打工,仅靠现有土地根本无法实现脱贫。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率先在巴合齐乡实施“家庭扶贫车间”产业援疆新模式,是产业援疆促就业的一次大胆尝试。
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在巴合齐乡巴合齐村调研富民安居房项目时发现,沿路两旁100多户村民居住在二楼,一楼除了几家开了商店外,大部分房屋闲置,于是考虑能不能引进企业,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子进行生产,从而带动无法外出就业群众就业。
确定工作思路后,指挥部工作人员广泛发动援疆企业联系各自上下游企业,邀请他们来疏勒县考察。浙江泰瑞针纺科技有限公司在疏勒考察项目时,对“家庭扶贫车间”生产模式该项目很感兴趣,于是与山东如意集团合作,成立疏勒县如意美疆服饰有限公司,建立起家庭作坊式的扶贫车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如意袜业探索出了“企业总部+卫星工厂+家庭扶贫车间”的产业新模式,把生产车间搬到了贫困户家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还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
“我们不担心产品销售,也不担心机子出现问题,谢谢企业给我们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心里真是特别高兴。”塔孜洪乡库拉格拉村贫困户阿依谢姆古丽?吾普尔说。
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促进受援地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主渠道,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对口支援的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符合受援地实际的产业援疆助力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记者 李成 周广学)
新闻推荐
12月21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跆拳道运动协会理事成员选举成立大会及第一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蓝海职业学院举行。会议经过...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