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次能领到低保救助金,真是太高兴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啊!”12月15日,王成军来到就近的银行网点支取了低保金。和王成军一样,在东营市因特殊困难以单人户纳入低保的还有1125人,帮助这些单人户纳入低保是东营市推进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全纳入的重要举措之一。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特殊群体,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不断织密筑牢兜底保障网,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精准救助,政策先行。为了拓宽救助网络,提高社会救助效率,市民政局进一步完善救助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支出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认定办法,将因病、因残、因学等刚性支出在核算申请低保家庭收入时予以扣除。目前,已将59户、98人支出型贫困家庭新纳入低保。同时,加强救助政策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加强农村低保政策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把符合条件的5533户、814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开展社会救助“放管服”服务,把县级民政部门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审批权下放到乡镇街道,优化社会救助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将低保审批统一压缩到20个工作日以内。
有了政策做指引,市民政局又根据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当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机制,实现了救助水平新提升,救助能力再加强。在城乡低保标准方面,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62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4800元提高到5400元,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建立“数据共享、实时比对”的核对机制,建成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与公安、人社、住建等多个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在全省率先将核对权限下放乡镇街道,对低保对象车辆、社保、房产等信息进行实时数据比对,实现月均核查困难群众24000人次。
各项措施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实行,需要靠监管机制来约束。为此,市民政局积极强化救助监管,开展专项监督,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定期进行资金审计。核查低保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及时作出停发、增发、减发低保资金决定,保证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资金能够第一时间被发放到群众手中。
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东营市已先后投入资金9251.2万元,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109户、1773人,农村低保对象13415户、20297人,救助供养城乡特困人员2390人,临时救助565人次,实现了网越织越密,情越帮越浓的新局面。
(记者 李志芳)
新闻推荐
□记者王晶通讯员杨胜男张学荣报道本报东营讯12月16日,记者来到河口区的山东国宏中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强烈感受到...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