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只有56万元资产、35名员工的小造纸厂起步,到一分钟可以生产3.8吨新闻纸、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华泰集团在“掌舵人”李建华的带领下,在这个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产能一度过剩、竞争激烈的行业里成为屹立不倒的传奇。
在创业之初,由于当时厂子设备陈旧、品种单一,产能低下,再加上没有任何技术和资金优势,稍稍一点风浪都有可能将这个小厂吞没。在李建华看来,每一个困难背后,也蕴藏着无限机遇,只要勇敢地抓住机遇,就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秉承这种韧劲和决心,李建华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多方科学论证,抓住了一个个发展的有利时机。1989年,造纸行业出现市场疲软,许多同行企业都在等待观望。面对这样严峻的市场形势,华泰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650万元,增上新的纸机、锅炉和变电站。
650万元,这对于当时实力贫弱的造纸厂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笔钱从哪儿来呢?关键时刻,李建华带领班子大胆决策,动员全厂干部职工以风险抵押金的形式筹集资金,并且很快就筹集到了300多万元。筹到资金后,李建华带领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用不到一年时间实现整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创造了当时全省造纸行业安装史上的新纪录。就这样,华泰一路默默蓄积着力量,到1990年底,在全国大部分造纸同业处于整顿徘徊期时,华泰以“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姿态吸引了来自全国同行业目光的注视。
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借力资本市场焕发自身的内生动力,是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1993年3月,经山东省体改委批准,华泰作为全省首批50家大中型企业股份制试点单位之一,由原东营市造纸厂作为发起人,通过定向募集方式公开发行股票,改组为东营市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2000年9月28日,善于敢为人先的华泰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华泰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省造纸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的企业。这意味着,华泰可以借助资本市场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提升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后劲。
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后,华泰积极借力资本市场,推动规范化、现代化转型,一路高歌猛进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2008年,当许多企业由于金融危机出现停滞不前时,华泰股份却率先崛起,产能迅速扩增,迈开跨越发展步伐。公司迎难而上,化危机为转机,仅用8亿元买下挪威诺斯克投资20多亿建设的造纸工厂。2009年,公司定向增发12亿元,新上林纸一体化项目、5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及精细化工有机合成中间体项目,进一步向造纸上游延伸产业链条,向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挥师南下”建设了广东华泰、安徽华泰,全面完成华泰集团在全国的“三点一线”战略布局,上市对企业的正向效应不断显现。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华泰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加快自主创新,以内外合力实现由“制造”到“质造”的华丽转变,先后与德国福伊特集团、芬兰斯道拉恩索集团、比利时索尔维集团等进行合作,建设的SC纸生产线、双氧水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投产了国际最先进的九条大型造纸生产线,产品在销往世界各地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华泰的国际知名度。
同时,华泰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荣获造纸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有价值商标品牌,其新闻纸、胶版纸、书写纸产品全部被确定为国家免检产品。如今,华泰新闻纸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基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机关报社都用上了华泰纸,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对高档新闻纸的垄断局面,充分掌握了新闻纸行业的话语权。
多年来,华泰股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过专业化扩张、多品种经营到产业链式发展的不断蜕变,一代代华泰人用持续不断的努力,书写了一部恢弘壮阔、振奋人心的华丽蝶变史。迈向未来,更精彩的答卷正等待华泰人奋力书写。
(记者 陈莎莎)
新闻推荐
本报2月28日讯(记者徐文君)28日,记者从东营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为保障春季开学后广大师生饮食安全,自2月20日起,市市场...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