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阿联酋迪拜当地时间10月25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全体会议上,来自7个国家的18个城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东营与海口、常德、常熟、哈尔滨、银川等6座中国城市获此称号!
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的取得,是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后,全市人民为之欣喜为之鼓舞的好消息。回想往昔岁月,大美湿地城的地基可是一片片荒碱滩……
荒碱滩上起新城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胜利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一批石油矿区城镇或居民点如雨后春笋般在黄河三角洲上涌现,境内形成地方城镇与石油矿区城镇并存的格局。东营市成立后,开始从市域经济的角度全面进行城镇规划和建设,地方城镇与石油矿区城镇逐步融合。
1983年,西城已有相当规模,不仅是胜利油田的“大本营”,也是部分市直机关及东营市域经济区区直机关驻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经反复论证比较,选定在西城以东15公里处的荒碱滩建设东城。1986年东城开始大规模建设,至1989年,完成水、电、路、讯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并建成一批办公用房和居民住宅楼,年底,市党政领导机构及部分市直机关单位迁入办公,有400户居民迁入居住。此后,东城每年都有一批新建筑竣工并投入使用。
至1995年底,东城建成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12.47公里的人工河环绕城区,横跨人工河的诸多桥梁以微缩仿真手法复制“金水桥”、“卢沟桥”、“赵州桥”等名桥;建设了胜利公园、清风湖公园、松林广场以及“金角之珠”、“黄河大地母亲”、“黄河水体纪念碑”等城市地标。
可以说,从建市至1995年,东城在一片荒碱滩上拔地而起,并初步形成碧水环绕、绿树白楼、清新隽雅的城市建筑风格。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一个县城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县听”……这是几十年前,东营人生活的写照。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建市前,西城和河口没有正规路灯,油田部分单位在院内或有关路段安装白炽灯照明,且数量极少;有少量简陋排水设施,主要是雨污水混用的自然沟渠和少量石砌排水明沟,排水管线总长仅有12.1公里;供热能力较低,居民和单位主要使用天然气炉供暖;没有专职市容管理机构和市容监察人员,没有专业城市环卫机构和城市卫生保洁人员。建市初,地方没有公共交通机构,为解决东、西城职工上下班交通问题,市政府车队和市委车队分别调出2台和1台客车,每天早、午、晚3班接送上下班职工。
让城市更美好,只争朝夕。2000年,中心城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86亿元,市污水处理厂竣工投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这一年,东营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奋斗目标。2002年,中心城实施“三大”工程:西城道路改造工程,安居工程以及中心城重要街道和主要路口实施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2003年,东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成为自1997年以来,山东省向国家爱卫会推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第一个市,并一举创建成功。当年,东营还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004年,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自此,东营开启全市上下齐创建的奋进之路。2015年2月28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东营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跨入文明之城的行列!
一座城市在进阶,一座城市的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在进阶。如今的东营,绿色满眼、道路宽敞、公园遍布,市民在工作之余享受着城市各项功能日趋完善、日趋智能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让国际湿地城市更加美丽
森林湿地公园对外开放;白鹭湿地项目概念性总体规划已完成;利三沟水系完善工程也已正式完工;城市精细化管理基础条件逐步完善……按照“湿地、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东营市大力推进实施湿地公园建设、公园湿地恢复、植被恢复及景观绿化等项目,初步构建了全市湿地保护体系。目前,全市湿地保护面积352万亩,湿地保护率51.3%。
市委书记李宽端在调研水资源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指出,湿地资源丰富是东营的重要优势和特色。要从东营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河与湿地、绿与湿地、景与湿地的关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实施水系贯通、湿地修复、背景绿化工程,实现河相通、水相连、能循环,打造河畅水清、湿地彰显、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展现东营“河海湖湿地城”的独特风貌。今年11月30日,《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经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将于2019年2月1日正式实施。
荒碱滩上崛起的这座湿地之城值得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去爱护、去为之努力,大美东营正展开她那包容的怀抱迎接每一位来者到这里“诗意地栖居”。
(记者 刘冬辉)
新闻推荐
12月5日,市食安办对河口区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开展年度检查工作。年度检查采取查看资料和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严格对...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