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
近日,因为运动员在冠军冲刺时受干扰,苏州太湖马拉松一时成为舆论热点。实际上,这是一个年轻的马拉松赛事,于2015年在中国田协注册,也是苏州目前唯一的全程马拉松赛事。
苏州太湖马拉松事件之所以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如此之大的关注度,并且正在进一步发酵,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当下正是一个全民马拉松的时代。仔细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近几年来,城市马拉松赛事逐渐多了起来。
据相关数据,仅在苏州太湖马拉松注册的2015年,便有83场马拉松新赛事出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马拉松赛事达到1102场,参赛规模498万人次。其中,苏州太湖马拉松事件发生的江苏省,便有149场马拉松赛事,而与之相邻的浙江省也多达152场。
山东省的马拉松赛事有61场,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得到国际田联金牌认证的马拉松赛事。2018年,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的赛事规模突破3万人。而在1981年,当北京举办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时,参赛人数只有86人。
越来越多的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在参与马拉松赛事。马拉松风靡的背后是一股汹涌的长跑热潮,对于长跑爱好者而言,参加马拉松比赛是梦想,也是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对这些人来说,无论是长跑还是参加马拉松赛事,早已经超越了运动本身的意义,而是意味着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对他们来说,长跑运动代表自律和毅力,是形象管理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它代表了高效率的执行力和高强度的抗压力。这些标签在经济收入上有具体的数据体现,据2015年的一份跑者数据报告,近一半的人数年收入在5~15万元之间,而两成以上的人年收入超过15万元。
今年年初发布的《2017中国跑者大数据》则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跑者购买跑鞋和购买服装配件的人均花费分别为2036元、2099元,而他们当前使用的可穿戴产品的人均花费为1254元,与跑步相关的知识付费则为180元。也就是说,跑步的意义已经延伸得更远,有了消费和时尚的味道。跑步的这些门槛,将跑者聚集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
众所周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就是这个群体中最著名的成员之一。他已经持续跑了30多年,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马拉松,无论到哪里生活都带着跑鞋。恰好,无论是村上春树本身,还是村上春树在作品里描写的都市生活状态,都正是长跑爱好者的目标和榜样。喜欢长跑的人和喜欢村上春树的人,有重合交集。
除了经济上的量化,跑者或许更在意里程的量化。当他们谈论长跑时,往往会伴随着“5公里”“10公里”这样的字样,村上春树也是如此。他介绍自己的跑步生活时,也离不开数字,“每天不多不少十公里,连每周一次的’休息日’也不曾休息。当然,并不是说每天都一点不差地跑十公里,有时昨天跑了十五公里,那今天就只跑五公里得啦,平均起来是每天十公里罢了。”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在他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认为,这种数字描述跑步的方式,是受货币经济的影响,“货币经济引起的现实生活中的精确算计与自然科学的理想一致: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算术问题,以数学公式来安置世界的每一个部分”。
齐美尔无意中也为长跑爱好者的这一爱好找到了另一个社会学注脚,“人们唯有生活在大都市的拥挤人群中,才最为真切地体会到,大型社会单元的沉默寡言和相互漠不关心,以及生活的理智层面,对于个体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是的,他们从白天的忙碌拥挤中抽身,在夜幕中抬脚向前,在跑步,也是在进行一场独立的自我精神对话。
新闻推荐
■来电人朱先生咨询:最近接到通知说驾照被注销,但驾照一直在自己手中,本人是一位校车司机,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最近无不...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