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有这样一个群体,从1985年开始,33年来不间断地做着振兴乡村这一件事。
33年间,他们走进全市的贫困村、问题村,帮助村里筑路修桥、发展产业,用青春和实干筑牢了东营市农村发展的基础;33年间,他们联系贫困户、困难户,帮助群众发家致富、解决困难,用真心和热情拉近了同农村群众的距离,他们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驻村干部”。
33年来,共有19批4000多名优秀的机关干部先后加入到“驻村干部”这个群体中,在全市农村先后实施帮扶项目4000余个,投入资金、物资折合近30亿元,并形成了以培养锻炼干部为重点,以常态化、目标化、梯队化为特征的“东营下派”工作模式。
时代在发展,农村在变化,驻村干部们的下派帮扶工作也被不断注入时代内涵和发展活力,不断调整着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建市之初,许多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十分落后,部分村户比较贫困,少数群众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一时期,下派帮扶工作把解决贫困落后问题作为重心,重点帮助帮扶村解决水、电、路、渠等问题,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群众生产条件、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从2003年第12批下派帮扶工作开始,下派帮扶工作逐步调整工作重心,把提升层次、促弱扶强作为工作重点,引导帮扶单位开展党建帮扶、产业帮扶,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从2013年第17批下派帮扶工作开始,在扶贫、扶强的基础上,依托新型农民学校,加大了知识和智力帮扶力度,积极培育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扶贫、扶强、扶优贯穿于东营市帮扶工作的每一个时期,在不同时期既相互交融又各有侧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工作大局充分融合,保持了旺盛工作活力。
在下派帮扶工作中,市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在每批下派帮扶工作中,带头建立基层联系点,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同时联系贫困村所在的乡镇(街道),经常深入联系点调研走访、视察指导。市直部门单位则采取“结对子”的形式,每个部门单位帮扶一个相对落后村,根据单位人员数量不同,选派干部驻村帮扶或联系帮扶。同时,坚持“前方出题目,后方做文章”,强化派出部门单位责任意识,明确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为实施帮扶项目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全力当好下派干部的坚强后盾。市直部门单位全体党员干部,联系本部门单位帮扶村的所有农户,有能力有条件的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贫困户,开展经常性联系走访、谈心交流、听取意见等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全市已有23063名机关党员干部,联系1750007家农户。“三位一体”的干部下派制度体系,保证了机关党员干部和帮扶村群众的“全覆盖”,构建起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为让更多群众受益,东营市在下派帮扶工作中抓住党支部建设这个核心,帮助村党支部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树立威信,在上项目兴产业中提升发展和服务能力,在立制度抓执行中提升班子功能,夯实基层基础,为帮扶村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同时坚持区域帮扶、辐射带动,打破地域、部门界限,市县联动、一体推进,整合资源、强力支持。既抓好点上的帮扶,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又着眼帮扶村及周边区域,整体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了区域共同发展。
33年来,东营下派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各类资源向基层聚集,各方力量向农村倾斜,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解决了一批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一批批干部也在艰苦锻炼中成长了起来。 (记者 郑代玉)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在全市推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理报告制度,以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监理单位的行为,全面及时了解工...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