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盐碱地里无良树”,可河口区六合街道西崔村的胡敬烈偏偏不信这个邪。从1974年开始,这位72岁的老人在盐碱地上搞绿化,育植各种树苗,44年间培育了1000多万株苗木,将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一点点变成了一片绿色的世界。
“以前的西崔村放眼望去是白茫茫的一片,就像下了一场小雪,整个村子几乎看不到几棵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胡敬烈说,“当时土地的盐碱度在10%左右,连茅草都不长,更何况种树了。”
从小就饱受风沙之苦的胡敬烈,为改变盐碱地不长树的面貌,当年毅然考入了一所林校,刻苦学习、研究适宜东营盐碱地种植的树种,为以后东营地区大面积种植抗盐碱苗木留下了第一手资料。1968年毕业后,胡敬烈放弃到机关单位工作的机会,选择了河口区六合南林场,一干就是十几年。他说:“我就想实实在在培育点树苗,给雪白的盐碱地增添点绿色,让家乡也变绿。”
1984年,胡敬烈克服了各种压力回家承包了土地,种上了香椿苗,看着嫩绿的香椿苗一天天长大,他欣喜不已。但一天晚上骤起的大风让他几个月的辛苦毁于一旦。看着满地的残枝败叶,胡敬烈不禁流下眼泪。但擦干眼泪后,他重新栽种香椿,树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绿树成荫。
1988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胡敬烈成立了盐碱地苗圃基地,基地就设在西崔村。当时苗木品种已经达到20多种,皂角、槭树、白蜡、苦苦楝、枸杞等村民们想不到的树种均出现在苗圃基地中。在胡敬烈的带动下,西崔村不少村民拜他为师,开始学习大面积种植苗圃。“当时全村的苗圃一度达到200多亩。”胡敬烈说。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盐碱地苗木的成活率,胡敬烈还经常到青岛、临沂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胡敬烈已经研究出一套适合盐碱地苗木种植的技术。在近几年林木市场并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苗木基地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因为他不断增加林木品种,提升树木规格,实现了非常好的收入。
“就是在这里,我培育了近千万株苗木,它们被销往了全国各地,像北京、天津都能见到我培育的树苗,东营更是数不胜数了。”走进胡敬烈的苗圃基地,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胡敬烈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如今,已过古稀的胡敬烈,把毕生的研究经验又传给了他的孩子们,每个孩子也都有了自己的苗圃,每年的育苗量能达到几十万株。
(记者 李怀苹)
新闻推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家庭都有了家用轿车,有的家庭甚至拥有多辆。加上高层建筑增多,小区停车难问题随之出...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