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新闻 垦利新闻 利津新闻 广饶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东营市 > 利津新闻 > 正文

王宝国:望一片玉米眼睛里就有泪

来源:黄河口晚刊 2012-08-24 21:36   https://www.yybnet.net/
文化简介:

王宝国,男,1970年生,利津县盐窝镇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第八届高研班学员,利津作协副主席。

1991年起陆续发表散文、诗歌、小小说等文学作品。2009年起进入小说创作高峰,在《东京文学》、《辽河》、《文学与人生》、《芳草小说月刊》、《佛山文艺》、《厦门文学》、《小说林》、《中国铁路文艺》、《当代小说》等发表小说二十多篇。另在《小说月刊》、《农民日报》、《长江日报》、《农村大众》等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一百多篇。“望一片玉米眼睛里就有泪/在崖畔在沟沟坎坎/红缨缨绿叶叶/玉米们全都长成一个模样……风摩擦玉米们的叶子/声音沙哑/说一口乡土话叹息或者微笑/走向秋天//望一片玉米/泪眼里/一棵是爹/一棵是娘。”这是胜利油田的诗人丁庆友写的一首乡恋的诗。循着诗行,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不妨到乡间走走,因为这个时节,乡间的田野最耐看。

田野里,依旧浓绿的庄稼正在孕育着丰硕的金黄,它们看似细嫩的根茎却有抓得住好年景的力量,积攒着庄户人一年的希望。

秋虫低语,庄稼拔节,这田园的风光里有钟情于写农村题材小说的王宝国最熟悉的味道。很多时候,他有些贪婪地呼吸着、咂吮着这来自乡村的味道,痴迷又不舍。

乡村、田野、庄稼是他生命和文学最初的脐带,养育着他敏感又细致的心,邻里百家的那些鸡零狗碎又成就了他笔下一个又一个好故事,而他能做的,就是用一行一行的文字抚摸着乡村和邻人们的今昔,在泪眼里记录着那一垄垄玉米或麦子的成长,感悟春华秋实里的沧桑。

乡村,生命和文学的脐带

尽管王宝国已经走出了乡村,但他的心却一直沉浸在乡间。村外那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或许能读懂他那颗依然纯朴地贴近大地的心。

利津县盐窝镇的一个小村,是王宝国生命初始的地方。在他童年的记忆里,那是一方纯净又自由的乐土。

他老家的院子虽然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院落,但西边的藕塘和北边的苇塘轻轻地把这个农家院落围拢着,便有了几分轻盈的诗意。夏天,苇塘里苇鹧的欢叫伴着他入眠,秋天,漫天的苇絮又轻轻地抚着他顽皮的脸。藕塘里,荷花在亭亭如盖的荷叶映衬下展露着点点娇羞……这自然的图画在他稚嫩的眼里,足可以平抚生活困顿带来的烦恼,所以,他的眼里满是快乐,因为整个村庄都是他玩耍的天地。而这一幅最自然明净的乡村图画,多年以来也一直留存在他记忆的底片上。

在如诗如画的乡村,王宝国还接受了最初的文学启蒙。他的爷爷是村中的文化人,小时候的他,也常常在油灯下听爷爷用不太流畅的普通话讲《小兵张嘎》、《沸腾的群山》、《林海雪原》中的故事,跌宕的故事情节吸引着他,生动的人物形象感染着他,他的心中,悄悄地埋下了一颗关于文学的种子,暗暗地生长着。

渐渐长大的王宝国,总感觉自己就是田野里一株茁壮的玉米,朴实又沉稳地感受着大地的脉络,也奉献给大地最纯朴的香糯。1990年初秋,当他要暂时离家去胜利油田师专读书时,望着那片正葱葱郁郁的玉米地时,眼里是依依的不舍。

在读书的日子里,他开始试着用笔书写时常出现在梦里的乡村。1992年,从师专毕业的他被分配到盐窝镇中心小学做了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仍笔耕不辍,创作了散文、诗歌和少量小小说,他像一头在乡间一边探询一边划犁的老牛,在文学的田地里翻耕着,也收获着。

1998年,文笔突出的他先后被抽调到盐窝镇政府、盐窝镇教委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直到2008年的十年间,是王宝国蛰伏的十年,他像一只深藏在土里等待蜕变的蝉,等待着爬上树梢“一鸣惊人”。

2009年3月,他又被抽调到利津县委宣传部参与利津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他潜藏的创作灵感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被强烈触动,从这一年起,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陆续在省内和国家级刊物发表,他迎来了小说创作的拐点。

捕捉田野的兴奋和叹息

王宝国从小喝的是井水,看的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听的是鸡鸣狗吠,尽管师专毕业后谋得了一份差事,但工作单位也是乡镇。他的生活一直是接地气的,所以,接地气的他那颗善感又纯朴的心也最容易捕捉到来自田野里的兴奋和叹息。

在王宝国的记忆里,有两件事触动了他小时候那份单纯的美好,让他渐渐明白了,在他世外桃源般的乡村之外,有另一片繁华,但繁华的背后,更有世间的无奈和不公。

1986年,16岁的他和父亲坐着马车去利津北部的洼地拉草。经过河口时,他第一次看到了楼房,在他眼里,那些一层层摞起的房子是那么整洁高贵,与他们住的土屋一比,简直是天上地下。还有一次,父亲带他到集市上摆摊卖东西,东西一件没卖,却有人来讨税。任凭父亲如何解释,对方还是硬从父亲手里拿走了钱,父亲气得嘴唇发抖却无计可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发现生活在田地上的人就像稗草一样,受了欺负只能自己忍,他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庄户孙”,好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已默认了这样的待遇。从那时起,他便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能用笔写点什么,一定要写农村,写田地,写田地上发生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他想用他的笔告诉人们一个在忍耐中仍然蓬勃繁衍着的乡村,告诉人们一个与报纸和书本描写的不一样的乡村。

朴实的王宝国写文做事始终透着一份理性和冷静,他用平静又收敛的文字缓缓讲述起一个个来自“古家庄”的故事,就像满脸风霜的老奶奶摇着蒲扇讲出的陈年旧事,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总闪现着一层接一层的波澜,让听故事的人寻着那些波澜感受到来自乡村的雾霭,就在这朦胧的雾气笼罩下,就是有故事的村庄,生活在村子里的“古小学”、“古文化”、“小白杨”、“五垠”、“四喜”、“狗子”、“王结巴”、“丁瘸子”等人就在他几近白描的叙述里一一登场了。背景里,有浮粪四起的牛羊圈,有有情有义的羊和狗,也有传统吕剧《小姑贤》、《王小赶脚》、《马大宝喝醉了酒》等带来的唏嘘与热闹。王宝国的故事,就像清清爽爽又源源不断的溪流,滋滋润润绵绵长长。

在王宝国眼里,乡村是归宿,是乡愁,更是梦境,生长在大地上的乡村是容纳着生命、生存和死亡的宽广又博大的表演场。

构建栩栩如生的乡土人物长廊

王宝国是个踏实又低调的人。

他话不多,眉眼里总是带着笑意。与文字结了缘的他也没有一般文人貌似高贵的范儿,依然很本色地生活着。或许他还像秋日田野里那一株株成熟了的稻穗吧,愈成熟饱满,愈低垂谦逊。

王宝国曾在张洁的文章《人生四季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耘的土地。”——— 是的,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块土地,无论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你无法选择,但必须努力耕耘。爱文字的王宝国在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学土地上,用小说辛勤耕耘,并逐渐构建起了自己富饶又多姿的文学庄园,进而,他又用文字为热恋的乡村加冕。

王宝国小说里的乡村,有着鲁北平原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地域文化,反映的却是生活在乡村里人物的命运和变化。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快速蚕食,有些传统和文化记忆正在我们的记忆和生活里迅速消失。于是,王宝国想在笔下再次还原乡下“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独特文化习俗和生活风情,“就算是一个地方,也可以写出完全不同的乡村小说来。”王宝国说,农村因为发展相对滞后,顽固地保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当然还有不同的风土习俗、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等,于是,乡村在他的笔下,又重活了一回。

而王宝国最想表现的,是生活在乡村的人。“文学就是人学,不把人写好,光一个单纯的故事,就缺少文学味儿。”他说,他在笔下描写了农村人和事,还有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和事,这些人在乡村和从乡村到城市道路上的幕布前,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发人深省的故事。他用拿捏得准确到位的手法,描绘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失意与迷惘,有恐慌与无助,有躁动与纠结,有木讷也有油滑,这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支撑起乡村最饱满的形象,也让他逐渐构建起了栩栩如生的乡土人物长廊。

这样的乡村,繁茂曲折又生生不息,鲜活得让他的心灵找到了安稳的皈依。(记者 李静)

新闻推荐

残障司机郊区遇劫“盗抢车辆信息”牵出疑犯

本报讯9月6日,记者获悉,利津警方打掉一个涉嫌抢劫机动车的犯罪团伙,三名涉案嫌疑人已被抓获。2010年1月30日晚,利津县公安局接到群众明某报案:当日下午5时许,三名男青年在利津县城搭乘明某驾驶的出...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王宝国:望一片玉米眼睛里就有泪)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