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讯 每天晚上七点多,垦利区董集镇刘家村村民刘玉亮吃完晚饭都会到村头的农家书屋里坐上一会儿,看看与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的书,翻阅一下最近的报纸和杂志。8点钟农家书屋关闭以后,他便会和其他来看书的村民一起溜达回家,在路上讨论一下晚上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
“以前没事除了打牌就是打牌,现在来书屋看看书,充充电,很有意义。”说起现在的娱乐生活,刘玉亮很是满足。
有趣的日子是过出来的,也是比出来的。刘玉亮现在的很满足,也恰恰衬托了过去的不满足。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基本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可是,与越来越好的日子相比,原先的公共文化服务却是落后了许多。“书屋、舞蹈室啥的原来也有,就是天天锁着门,我们是看得见,摸不着。”文化服务机构形同虚设,跟“聋子的耳朵一样”,好看不中用,提起这些,刘玉亮的话里全是无奈。
时代在发展,政策也要与时俱进。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以董集镇为代表,垦利区下大力气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为低效能的文化服务体系找活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更能融入乡村,更接地气。
要想文化的精气神上去,疏通脉络是第一步。为了让公共文化设施不再只是摆设,更有人气儿,全区各个村确定了专职文化管理员,并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机制,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全年免费向村民开放。门打开了,人涌进来了,文化设施不再只是干巴巴的物件儿,而是变得更有温度,村民的心也因文化交流暖了起来。
脉络疏通了,血液供给也要跟得上。为了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群众文化工作“助手”,董集镇面向全镇的文化能人、文艺积极分子招募“文化义工”,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他们带着一身本事和满腔热情走到群众中间,带领群众学习文艺知识,开展文化活动,充当基层文化的宣传员、创作员、辅导员。“我喜欢给大家表演,更喜欢跟大家一起表演,都在一起高兴!”董集镇曲艺协会会长卞学清是文化义工中的中坚力量,他带领服务队以群众需求为基础,创新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一片红火的时候,董集镇先后策划了秧歌巡演、大型户外休闲汇、园林实景诗会、锣鼓大赛等多项大型文化活动,在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再加码,打造惠民导向性强的公共文化活动示范品牌,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程永锋 胡明莹)
新闻推荐
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中心小学耿艳梅童年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童年的生活有忧愁,也有欢喜。《城南旧事》写的就是英子...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