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3日,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的“最美职工”发布仪式举行,东营市职工吴吉林等10名全国一线职工(班组)获得“最美职工”称号。吴吉林同志虽身患淋巴癌,但不向病魔低头,加倍学习、发奋创新,患病后研发出创新成果48项,创造经济效益1.9亿多元。他是一线产业工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楷模,是一线产业工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突出典型,他的先进事迹,必将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为东营科学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他只有40岁、与淋巴癌抗争了6年;
他做过大大小小28次手术,每天喝下1公斤左右的中药汤;
他拥有78项发明创新成果,其中国家专利13项。
他,就是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三矿34队高级技师吴吉林。
一摞特殊的表
每天晚上,吴吉林在度过充实的一天后,都会用钢笔在自己的“考评表”上郑重地画上一个“√”。
2014年4月18日,在被人们称作“考评表”的“练功”一项,吴吉林画上了个叉号。
这个“考评表”,类似于单位的考勤表,实际上是吴吉林的“日常计划实施表”,就贴在书房的东墙上。每天晚上,吴吉林在度过充实的一天后,都会用钢笔在自己的“考评表”上郑重地画上一个“√”。
“考评表”是2007年开始贴上墙的。那一年,吴吉林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被判定只有3个月到半年的生命期限。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吴吉林就时常感觉身体虚弱,持续发低烧。当时他并没当回事。指导员知道后,跟他说:“你这发低烧不是好事,有炎症应该发高烧,赶紧查查!”在指导员的再三催促下,他先后到东营市中医医院、胜利中心医院做检查。他当时没在乎,觉着喝点阿胶就好了,拿了点药继续上班。2007年10月7日,那天正下着小雨,队上营451站要开四口新井。吴吉林带着大伙在井上盯了一整天,谁料晚上一下发起烧来,烧到40度多。工友们急忙送他到急诊,验血后转到血液科。一个月后,吴吉林在妻子王春梅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病情得到最终确诊:他患上的就是当今医学无法治愈的绝症“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面对死神的临近,开始,吴吉林的心里,也不是没波澜,也想了很多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他在日记中写道:“人怎样活也是一辈子,与其说让病魔吓倒,还不如振作起来做点该做的事,做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活不出生命的长度,那就活出她的宽度和厚度。”
住院期间,他携妻子来到医院附近的一个市场,买了一只活泼的鹦鹉,两条可爱的金鱼,还有一盆富贵竹。为了养鱼,他把一个空饮料瓶拧紧盖子,横着在瓶肚上剪开一个长方形豁口,让鱼儿在躺着的瓶子里有更大的空间游来游去。病房里的这一小小的“发明”,使大家都感到新奇。阳光透过窗子,洒在富贵竹和小金鱼游来游去的水中,也照在吴吉林的脸上。他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也感到了时间的珍贵。
无论走到哪儿,吴吉林总忘不了带上几本书籍。即使躺在病床上,身体再累,他都坚持倚在床头捧着书本学习。医院的大夫对年轻护士们说:“你们瞧人家,都病成这样还看书学习,你们得向人家好好学。”
2007年11月30日,吴吉林与妻子一起,来到医院附近的一家商场,掏出90元钱专门买了一支公爵牌钢笔。他对妻子说:“我从未用过这么贵的钢笔,这支笔将来能给孩子留个念想,我也要用这支笔记录下生活的每一天……”
也就是从买这支钢笔开始,吴吉林决定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该用的地方,不能虚度。他制作了一份针对自己的“考评表”挂在墙上,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做四件事——— “练、读、药、创”,每天“考核”。
“练”,就是在规定时间锻炼身体;“药”就是按时服药,不得中断;而“读”字,就是每天必须看书,学习专业知识。只有初中文化的吴吉林底子薄,必须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最后的“创”字,则是创新,解决油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考评的第一年,吴吉林发现抽油机减速箱的盖板存在缺陷,导致里面润滑的机油时常被盗,他便开始琢磨研制防盗装置,经常偷偷爬起来看书或是上网查资料,而且一折腾往往就是大半夜。
针对吴吉林的“违规行为”,女儿若彤特别规定——— 如果不按作息睡觉,除了打叉号,每次罚款2元,以示惩戒。4月18日这天,上初中的女儿就从吴吉林这儿“赚”了4块钱。
即便如此,吴吉林还是常常“违规”,要么看书忘了点,要么在网上查资料超时,经常是在老婆孩子的反复督促和“严正警告”下,才上床躺下。
“过去看书,对上眼就是大半天,一天都不觉得累。可现在,即使不看书都觉得身子发软,看上半个来小时的书,就像干了一天重体力劳动,走起路来脚像踩在棉花上。”吴吉林对自己的变化既焦急又无奈。
“考评表”用A4纸打印,一年一页,吴吉林已经在表格里画下了1600余个对号或叉号,除了鱼,两只鸟、文竹和笔一直陪伴着他。记者注意到,在4月18日前的考核里,吴吉林“练功”一栏全是叉号,其他三项只有二到三个叉号。
一味特殊的药
技术革新费神费力,研制一套新设备、画一张图纸,甚至想通一个创新思路需要反复琢磨好几个月,但王春梅懂得,丈夫把创新当成了治病的药。
4月19日晚饭过后,从胜利油田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三楼,飘出一股淡淡的中药味。
王春梅开始为丈夫吴吉林熬中药。这也是她每天的功课。自从被确诊以来,吴吉林就一直这样以药当食。
不仅王春梅,代旭升也认为创新是治疗吴吉林的一味特殊药。
代旭升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获得者、山东省首席技师,吴吉林的师傅。巧合的是,两人同为初中学历,创新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和乐趣。
代旭升心疼自己的徒弟,一再提醒他要量力而行。“如果不是患癌症,我这位徒弟或许也会成为技能大师。”吴吉林被确诊的前一年——— 2007年5月,代旭升获得胜利油田创新奖金奖,吴吉林获得铜奖。
吴吉林工作的采油34队,共有67口油井,分布在4.5平方公里的盐碱滩上。患病之后,不能像以往一样正常上班,他就更把精力集中到了创新上,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就要到井上转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工友们的工作量。为了发挥他的作用,胜利油田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吴吉林革新工作室”。
2011年8月25日,天津。吴吉林躺在手术车上,被大家簇拥着从病房缓缓推向手术室。在手术室门口,一行人被挡在门外。就在吴吉林要被护士推走的时候,王春梅终于忍不住了,她强忍着泪水说:“吉林啊,你就不想跟我们娘儿俩说几句什么吗?”
吴吉林想了想,仰着脸对女儿说:“孩子,你妈妈不容易,以后要好好孝敬她……”接着,吴吉林对站在一边的工友樊创明说:“樊师傅,还有两项革新成果,眼看着要完成了,资料我都存在电脑里,请把这些东西交给厂里……”
手术进行得很快,两个多小时后,当大夫隔着玻璃,向焦急等待在外面的王春梅等竖起大拇指时,刹那间,一块石头落了地,大家心里轻松了许多。
脾脏摘除两天后,重症监护室里的吴吉林睁开了眼睛。这时候,他看到房顶上熠熠生辉的日光灯,还有朦朦胧胧走动着的白大褂。他突然感觉,自己还活着:“呵,阎王老爷没有要我,还要留下我来搞创新,搞创造!谢谢你,我亲爱的阎王爷……”
5天后,也就是吴吉林被推出重症监护室进入病房的第一天,他问正在忙碌着的王春梅:“我的那两本书,你带来了吗?”
“带来了!带来了!”看到丈夫从鬼门关上回来,王春梅喜不自禁地点点头,眼泪又瞬间涌出了眼眶。
手术后第17天,吴吉林可以下床活动了,便让妻子找来厚厚的一本《采油工艺》。王春梅知道,丈夫还是惦记着他那抽油杆偏磨的事呢。吴吉林昨天跟她说过,前段时间在跑井区的时候,曾发现抽油杆偏磨的问题,临来住院时,心里一直在琢磨着,能否研制一种“井下加重泵”,来解决抽油杆偏磨问题?
“只准看5分钟!”架不住吴吉林的软磨硬泡,春梅给丈夫拿过书来。然后把床摇起来,又在吴吉林背后垫上被子,让他尽量能看得舒服一点。
刚做完手术的吴吉林,虚弱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他左手捂着刀口,右手翻着书,书本厚,手又使不上劲。结果书页刚翻过,接着又合拢,一次、两次、三次……
从天津出院回来,吴吉林的父亲和叔叔专门买了辆15万元的越野车送给吴吉林,以便他跑井场。
一幅励志的字
那是位四肢仅剩一只手的书法家。“当你埋怨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却发现,有的人连穿鞋子的脚都没有!”吴吉林这样向他的徒弟、东辛采油厂三矿高级技师张红梅描述当时受到的震撼。
吴吉林家客厅,悬挂着一幅四川书法家的字——— “胜利精神”。
那是2010年7月8日,吴吉林到成都参加全国QC质量管理评选发布会。他研制的“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从217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颁奖结束,吴吉林打车跑了6条街道,慕名去探望一位书法家。尽管有心理准备,开门的一刹那,还是深深震撼了他——— 那是位四肢仅剩一只手的书法家。
“当你埋怨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却发现,有的人连穿鞋子的脚都没有!”事后,吴吉林这样向他的徒弟、东辛采油厂三矿高级技师张红梅描述当时受到的震撼。
触景生情,吴吉林当即请求书法家写下了“胜利精神”四个字,写给自己,写给自己的QC小组,也写给书法家。
其实,“胜利精神”是吴吉林“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QC小组的名称、也是他QQ号的昵称。
1991年,年仅18岁的吴吉林初中毕业,第一次考岗前培训生,结果名落孙山。踏上社会之后的“当头一棒”,不仅击中了吴吉林天生要强的心灵,也敲醒了其以前对学习和知识漠视的头脑。第二次考试前,吴吉林豁出去了,白天晚上一个劲儿地捧着书本学习。
夏天的一个晚上,吴吉林干脆把电灯扯到平房大院子里,地作黑板树枝当笔,在偌大的土地上他写了抹,抹了写;写了再抹,抹了再写……直到天亮后,父亲下班看到了,他仍在不停地写着。
“小林,你没睡觉啊?快歇歇吧!”心疼儿子的父亲劝他。
“不要紧,没事……”吴吉林对父亲的话无动于衷,依然埋头写着划着。
父亲吴永堂摇了摇头,无奈地说:“你早这样,什么学校考不上啊?!”当年他不知道学习,父亲气得难受,曾几次大动干戈;如今他渴望知识,学起来不要命,父亲又疼得慌。吴永堂看看儿子,骑着自行车出去给他买回了猪头肉……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考试,150多人,吴吉林以第六名的成绩榜上有名。
1992年,吴吉林终于成为一名新的“胜利人”。作为人生第一位老师的父亲,在吴吉林工作不久又成为他真正的“师傅”。他时常告诫吴吉林,当工人就要学好技术啊!
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吴吉林。吴吉林不但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更喜欢上了油田这片广阔的天地。他暗暗下决心,一定像父亲那样,把技术学好。
深知自己底子薄、基础差,随着工作的实践,吴吉林对知识的渴望愈加强烈。吴吉林刚工作时所在的采油12队,离基地十三四公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最近的村垦利县陈家村8华里,四十多人住在土院子的板房里,冬天四面透风,是当时矿上最艰苦的一个队。从小生长在油田的吴吉林,石油工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春风化雨般渗透在他心里,他从不嫌苦怕累,下了班不回家就趴在板房里学习。
为了了解别的油田生产情况和操作技术, 1995年9月,他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去河南、上天津,分别到中原油田、大港油田实地察看人家的井口运行情况。
吴吉林不但善于学习,还善于思考。
单位的电焊机烧坏了,吴吉林下班之后就抱回家,自己动手,拆卸开,重新用自己的粗铜线缠起来,两天后,拿回一个新的电焊机。他用的铜线比原来的粗,电焊机也比以前更好用了。
1995年,吴吉林所在的队里有100多口井,每个月测工图时,都要停井卸下负荷。重新启动时,接电箱经常烧坏保险。砸卡瓦片时,一不小心外蹦,还时常伤人。同时,光杆容易受损伤。大家对此都很头疼。吴吉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事没事就琢磨,下决心解决这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经过无数次观察,无数次试验,他终于发明出卸负荷的撑子,从此不再频繁停井,不仅提高了产量,减少了损失,节省了材料,还避免了工作风险。
这一革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激发了吴吉林创新发明的内生动力,点燃了其学习创新的希望之火。
吴吉林下班回到家,不是在屋里看书,就喜欢一个人琢磨着创新。为了方便在家里干活,他舍不得买一台电焊机,就买来配件和铜丝,自己动手装了一台。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吴吉林报考了石油中专函授,后来又报考了中国石油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函授。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工作之后深感知识匮乏的吴吉林,重新回到课堂,仿佛冲进了知识的海洋,没白没黑,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吴吉林查出癌症后,从厂、矿、队领导到工友们对他都非常关心,有的一次次到他家里探望;有的主动为他熬药;有的主动给他介绍医院和治病的偏方,嘱咐他一定要以治病和休养为重,工作上的事先放一放,尤其是创新发明,太累脑,就先不要搞了。
出院后,尽管领导下达了养病的“死命令”,但他打定主意,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活出一天的精彩,创造一天的价值。
2009年4月,在营17斜更51井作业现场进行工况分析时,他发现抽油泵的泵效只有25%。东辛采油厂有油井1500多口,泵30%上下的,大约要占到三分之一。泵效如果能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多采出多少石油啊! 2009年11月18日,经过半年多的研究攻关,他研制出“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这套装置在东辛采油厂100多口油井陆续应用,平均增效提高11%以上。2010年3月,吴吉林研制的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在东辛采油厂的“营8-36”井投入试用,经多方专家鉴定,这口油井的泵效由原先的28%提高到43%——— 整整高出15个百分点。接下来又在多口油井安装这种增效装置,平均增效在11%以上,泵效最低的“营13斜132”井,泵效也提高了8%……
此后,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在东辛采油厂的100多口油井上陆续应用,年创效达到了1000多万元。
6年多的时间,对常人来说弹指一挥间。但吴吉林,一个癌症患者,6年来的日日夜夜,几乎天天都在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中,在痴情地创新与创造中,一步一步勇敢地走过来——— 这是一条闪光的生命轨迹。这是一种石油工人的“胜利精神”。吴吉林自2007年身患癌症以来,共创新创造完成43项成果,其中的节能防腐耐磨抽油杆、泵下加重采油方法等 5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节能防腐耐磨抽油杆、抽油机电机皮带自动调节装置等 8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若加上以前的成果,截至目前,吴吉林共创造创新技术成果78项,为国家创造的经济效益难以估量。
“我从死亡线上挣扎着爬进爬出过数次,老天爷对我不错,当下还给我生存的机会,让我完成我想完成的一切。我要有价值地活着,用我的每一天回报社会的温暖,用我的责任回报我的油田我的家。”吴吉林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新闻推荐
为了乡村美如画——— 垦利县清脏治乱系列报道之“四三二”工作法纪实
特约记者樊京龙景色宜人美如画,最美风景在农家。行走在垦利乡村,条条公路整洁相连,行行绿树披青叠翠,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原来羡慕城里人逛公园,现在俺拿把椅子...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