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相拥相携,让七十多岁的李建元和尚梅清老人回首一生的经历时,语气平静,面容平和。他们谈论最多的,倒是越来越好的生活和越来越满足的日子。
开怀的笑意,是他们留给记者最真切的印象。
一对生活在东营市老年乐园的老夫妻,一起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养育了领养来的一双儿女。当晚年有病突袭,他们的脸上,依旧挂着满满的笑意。
49年前,“六一儿童节”办婚礼
伴随着二位老人的讲述,记者也跟着他们的回忆,一起穿越到物质匮乏的1962年。
那一年,在垦利县董集任教的尚梅清已经是25岁的“大姑娘”了,而她的教龄也已经整整十年。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所以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我自己一个人更好,就自己过了。”她有些愤恨又有些认命地想。
而当时,与董集相隔不远的地方有个宁海乡,在那里,刚刚调来不久的李建元因教学工作突出引起了校长的关注。当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得知,李建元的结发妻子因不满家庭的贫困,两人刚刚办理了离婚手续时,负责任的校长则拍着胸脯说要为他“做媒”。
正巧,当他得知在董集任教的尚梅清一直没有寻到婆家时,就给他俩牵起了线。
“尚老师人品好教学棒,就是出身不好。”这是李建元听到的大家伙儿对尚梅清的评价。“不行,不行!”这是尚梅清得到校长要给她做媒后作出的第一反应,“我出身不行,不能连累人家。”她说。李建元当即表示并不在乎她的出身。
得知李建元的话后,尚梅清仍然觉得“不真实”,还特地给李建元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并期待着李建元“望难却步”。“不管她出身怎么样,只要她愿意,我不在乎。”李建元给校长表了态。
于是,他们在校长的引荐下,见了一面,并最终初步定下了婚约。
1962年6月1日,是他们结婚的日子。当天,李建元在听到校长“把尚老师接来过儿童节”的吩咐后,到董集接尚梅清了,而李建元任教的学校里,几位老师趁机忙碌起来,有人去买肉,有人去打酒。等李建元把尚梅清接来,在校长带领下,二人就一起去领了结婚证,开始了他们携手共度一生的旅程。
五年前,一起走进“老年乐园”
12月1日,阳光亮亮的、暖暖的,带着明显的冬日标签。
东营市老年乐园三楼最西边一间标准房内,74岁的尚梅清在沙发上拉起京胡,75岁的李建元稍一亮嗓:“是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了乾坤……”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京腔京韵在这间暖暖的小屋里弥散开来,“你莫发雷霆,随我萧何转回程,大丈夫要三思而行。”一段唱毕,李建元笑笑:“好长时间没练,有些生了。”
尚梅清笑笑,不语,利落地收拾起京胡,往泡满清茶的大茶杯里倒满水,再分别倒出两杯,一杯往李建元常坐的沙发前放定,再拿起另外一杯,一饮而尽,暂时压下了两声咳嗽。
一人伴奏一人演唱的场景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太熟悉不过了,一起度过的49年里,能弹能唱的尚梅清参加过许多场吕剧、京剧和样板戏的演出,李建元唱京剧更是一把好手,但回想起来,他们以夫唱妇伴奏的形式合作得最多的,还是自从五年前来到市老年乐园后算起。“李爷爷和尚奶奶是我们老年乐园的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听到老年乐园的护理人员的夸赞,李建元摆摆手,尚梅清则捂起嘴笑起来。
“今天是我们俩正式入住老年乐园五周年的日子。”李建元说,2006年12月1日,他在老伴儿的要求下一起来到老年乐园体验养医结合的养老模式,没想到一住就住下来了,“这是个适合养老的好地方。”李建元在老年乐园的生活从适应到习惯,到如今的离不开,是因为有温馨体贴周到的服务,更是因为有老伴儿尚梅清的陪伴。
晚霞余晖,相携一起变老
“今年3月份去北京做的手术,肺癌。”尚梅清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仍旧含着笑,没有一丝颓废、焦虑或不安的神情,笑得依旧很坦然。
尚梅清说,今年3月,她因肺癌住进了北京空军总医院,做了肺叶切除手术,“手术后去北京复查过两次,医生说恢复得挺好。”
尚梅清说,手术期间,多亏了儿子和女儿的细心照顾,还有老伴儿给予的遥远的力量。“那时候她在北京我在东营,就只能在家里给她鼓劲了。”李建元说,多亏了儿子和女儿,妻子的身体才能恢复得这么快。
“儿子女儿都很孝顺,跟亲生的儿女没啥两样!”尚梅清对儿女的表现感到十分满足。
尚梅清说,他们的儿女都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一个是我侄女,一个是我外甥。”尚梅清说,1966年,侄女出生后,因为嫂子没有母乳,无法喂养孩子,所以,在母亲的支持下,尚梅清把侄女抱回家代养。
“那时候我们都吃不饱,怎么去喂活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啊?”李建元说,他见孩子可怜,就拿一块地瓜烤熟后,嚼一嚼喂给孩子吃,在那么艰难的岁月里,终于让孩子活了下来。“俺这闺女跟我特别亲。”李建元说。
1976年,随着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一个12岁的男孩儿又被李建元领回了家,“这是梅清一个远房妹妹的儿子。”李建元说,孩子的父母都去世了,他一个人在外面流浪,“看着可怜,还是让他跟着我们过吧。”可是,一个十来岁过惯了漂泊日子的男孩儿,对家庭的约束特别不适应,尚梅清和李建元就分别唱红脸和白脸,“孩子出错了,我就狠狠地揍,他却哄着劝着,为这,我们俩也吵过架拌过嘴。”尚梅清说。“不管怎样,孩子现在又好又孝顺,咱就满足。”李建元说,儿女的懂事和关心填补了他们老年岁月的寂寞,“有儿有女,我们活得有奔头,也有依靠。”他说。
从北京做完手术回到东营后,尚梅清在女儿家休养了一段时间,夫妻俩又商量着重新回到了老年乐园,“孩子们孝顺,可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也想好好享受享受‘二人世界\’,就又杀回‘老巢\’了。”李建元笑着说,不管生活在哪儿,有妻子的地方,就是家。(记者 李静)
记者手记:
当日复一日的生活湮没在浓浓的历史与回望里,我们的记忆显得那么苍白和无趣,但当记忆被过往的苦难与欣喜片段一段段串起,才觉得我们经历的生活,是一部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的传奇——— 因平淡而更有永恒的魅力。
李建元和尚梅清这两位退休教师的生活,曾被苦难的日子墨染成暗淡,那样无助又困苦的日子在二人的相互支撑下,相依着走过,所以,共同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他们,在重新回忆起过往的时候,语气里是平和,面容上是平静,这是他们的心在经历了波澜与磨砺之后,重归于平静的过程,这种平静,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反应,也是最动人的表白。
“人”字是一撇一捺的相互支撑,其实也是夫妻之间的彼此携手,这一对经历丰富的夫妻,一起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也共同把一对领养的儿女抚育。
在他们看来,所有做过的,就是他们应该做的;所有得到的,就是他们的福气和造化。他们的心中,更多的是感恩和满足。于是,他们的笑,很温暖,也更长久。(记者 李静)
新闻推荐
黄河口晚刊小记者团第三个授牌记者站———河口河安小学小记者站成立了首批70名小记者发证并进行培训
本报讯12月2日,《黄河口晚刊》小记者团河安小学记者站揭牌仪式在河岸社区会议室举行,该校首批70名小记者在这里接受了他们的第一堂新闻知识培训。据了解,河口河安小学记者站是河口区成立的首个...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