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垦利县建林公社护林知青合影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留住青春(前排左一为孙易平)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每当看到这些拍摄于1978年的照片,我都会沉思良久,毕竟,那是青春最难忘的一段,是我知青生活的见证!”8月6日,面对记者,垦利县环境保护局孙易平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1978年10月5日,17岁的孙易平,高中毕业后同成千上万的知青一样,响应号召,怀着雄心壮志,毅然报名来到了垦利县建林公社护林村(知青点)插队,成为垦利县第5批、也是全国最后一批下乡知青。虽然这批知青没有像大城市里的知青去了边远地区,可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在那里度过了短暂的8个月时光。在那片土地上,留下了知青们挥洒的汗水、走过的脚印、还有美好的青春。
当年的知青生活,在孙易平的印象里不是最美好的,但是最难忘的。生活虽然苦点,劳动累点,但确确实实影响了他的一生,磨砺了不怕吃苦的意志,铸就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每当看到知青题材的文章或电视剧时,每当知青大聚会时,孙易平心里总会掀起“知青情结”的波澜……
按照政策规定,孙易平家姊妹4人,孙易平和二哥下了乡。孙易平这批知青共有21人,下乡前都集中到县知青办参加了学习班学习,主要听报告、学文件,统一思想认识,然后宣布下乡地点,分发生活用品。下乡那天,县里在东方红大礼堂隆重举行了欢送仪式,在锣鼓喧天中,大家披红戴花、身挎书包、精神抖擞地乘上“解放牌”卡车,告别了家人和欢送的人群,踏上了下乡插队的征程,开始了知青生活。
当时下乡的护林大队,有2个自然村(护林和胜合)4个生产小队,知青点就在村西的林业队里,四面环林,北依大坝,并专门为知青盖了3排9间新茅坯房,条件在当时算好的,带队干部是张子明。记得下乡第一天,老知青们和林业队的社员都很热情,帮大家卸行李,安置宿舍,忙里忙外,场面挺感人的,让孙易平第一次感受到离开家人、融入到大家庭的温暖。这批知青除了孙易平和几个同学外,还有从支脉沟农场来的学生,大家彼此在一起,同为新知青,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刚下乡那段时间,对孙易平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做饭。知青点规定,两人一组五天一轮,男女搭配,内外分工明确,开始老知青带了大家一段时间,不久他们就返城安排了工作。从此,知青们就自力更生,渐渐学会了劈柴、烧火、赶毛驴车拉水、拴缰绳,懂得了“咦、喔、驾、驭”的真正含义。孙易平记得有一次和一名女知青做饭,他主要负责拉水、劈柴、烧火,她负责发面蒸馒头、煮饭、炒菜。当时孙易平连烧火也不会,结果没有掌握好时间,把一锅馒头蒸糊了。等到知青们收工回来后,把两人“嘲笑”了一番,窝囊得两顿饭都没有吃。
孙易平这批知青全部分到了各生产小队,要求与社员一起劳动。初到农村,自然有很多不适应,尤其对农活啥也不会干。在善良朴实的社员身上,大家学到了农业知识,掌握了技能,由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拿”的青年学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品味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领悟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孙易平觉得最累的一次劳动,是1978年的农田水利工程,正值隆冬时节,按照公社的部署,各大队组织社员和知青参加五七沟干渠清淤。于是,知青们早晨4时许天不亮,就顶着严寒步行5里多路,按时到达了工地,很快就投入到了大会战中。由于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只有靠人工开挖,一镐一镐地砸,一锨一锨地挖。孙易平个头不高,力气不足,加上冻泥块重,好几次推翻了小车。几天下来,手磨起了泡,到现在孙易平手上的“老茧”留下了永久的“记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帮知青不知哪来的激情和“傻劲”,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按时完成了工程任务,受到了社员们的一致好评。
1979年6月,孙易平这批知青完成了8个月的插队下乡“使命”,通过考试,孙易平获得了国营单位身份。在告别了父老乡亲们后,被安排到了垦利县副食品公司工作,由此开始了新的人生,真正踏上了社会,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之后的几十年间,孙易平辗转多个单位,如今走到垦利县环保局的领导岗位上。
回忆往事,如过云烟。孙易平说:“当年的一切来去匆匆,我们经历了那个值得回味的年代,可能这样的情景再也无法去展现,因为经历的就是财富。正是那段特殊的知青经历,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是镰刀锄头、炎炎烈日、寒风刺骨,还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更有记忆最深、通往知青点的那条林间小路。当然也有同学间的相互关照,有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情和同甘苦的友谊,但更多的是汗水和泥泞。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青春之歌!”
时光流逝,一晃就是30多年。30多年了,当年的知青各奔东西,年华如流水般地逝去。当年的大姑娘小伙子,如今都已年近半百。可不论大家在哪,不管有多大的变化,大家都能找到一种最终的连结,那就是都有着共同的回忆,都有着那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
这,有照片为证。(记者 李波)
新闻推荐
本报讯“我的车就停在路边,没想到他骑着摩托车往上撞,我既赔钱又坐牢,真倒霉,”8月10日,在庭审中被告人侯某这样说。当天,垦利县法院以侯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据介绍,1月16日,侯...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