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市优秀志愿者家庭、“广饶好人”获得者殷吉文,退休后除了参加志愿服务,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接送孙子上学放学。10岁的孙子殷沐阳在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读四年级。每次经过学校,殷吉文都会感慨一番:“现在的孩子们能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太幸福了!”
宽敞明亮的楼房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功能齐全的大操场、门类多样的阅览室和图书室……这些都是殷吉文40年前不敢想象的。
思绪将殷吉文带回了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实行的那一年,22岁的他从当时的北镇师专物理专业毕业,分配到驻地在现黄河口镇的老垦利二中,成为了一名教师。直到2017年退休,39年教龄让他成为教育发展的见证者。
十来栋砖瓦房,连个院墙都没有,这是殷吉文对学校的第一印象,“那时的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一到下雨天就漏雨,真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教学的重要工具——— 黑板,殷吉文记得最真切。上世纪80年代的黑板,是用水泥抹在墙上、涂上墨水制成的,为了好写粉笔字,还故意抹得粗糙一些,写板书很费劲儿。
学生的吃住条件更是艰苦。不大的校园里,容纳着初中和高中的500多名学生,而且大部分学生是住宿生。学生宿舍里除了中间留出过道,两边都是土炕,俗称“大通铺”。两米的距离大概能睡三个人,基本是“人挨着人”。
吃饭方面,都是学生自己从家带窝头、地瓜饼子,拿到食堂热一下吃。殷吉文还记得,刚到学校时找井找不到,同事告诉他,喝的水、用的水都要用水桶到学校后边的“湾”里去打水。“第一次打水,发现水非常浑,里面还有小虫子,我都蒙了!”
每到考试前,殷吉文和其他老师们就更忙了。要先手写出试题,刻在蜡纸上,再手动推着油墨滚子,一张张印出“油墨试卷”来。考完试,老师、学生都是一手油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殷吉文所在学校重新盖了房子,虽然还是平房,但条件好了很多,黑板也从水泥黑板改造成了木质黑板。1990年代,黑板逐渐成了毛玻璃黑板。2000年以后,学校进行了校舍改造,盖起教学楼、办公楼。高中搬迁至县城后,这里成了黄河口镇中学。之后十余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实实在在反映在学校教学条件上,教育设施越来越现代化。
虽然已经退休,殷吉文仍然非常关注教育变化:教室用上了多媒体教桌、多媒体教学终端,可以播放课件、图片、视频;老师们不再手写教案,而是在电脑上备课、制作课件;学生宿舍有了水电暖和独立卫生间;考试出试卷也早已不用油墨,而是直接用电脑打印、复印,快捷方便……校园的点滴变化,都让殷吉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记者 李红佳)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8日,低温,寒风。东营市中心血站门前,一场热腾腾的骑行活动正式启动。为庆祝世界志愿者日,东营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