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殿元,(1863年—1948年),现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人,自幼家境贫寒,早年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他虽然不识字,但记忆力超人。
1880年(光绪六年),山东琴书传入广北一带,民间艺人争相学唱。时殿元广采博取,学会许多曲牌和篇目,并不断吸收其他曲种的唱法,逐渐形成自然洒脱、幽默夸张、善于形象表演的艺术风格,有绰号“时鸭兰”之称。时殿元等又陆续将琴书《蓝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洞宾戏牡丹》、《朱买臣休妻》、《白蛇传》、《空棺记》等50多个琴书剧目改为化装扬琴演出,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戏剧的特征更为明显。其他琴书艺人争相效仿,使化装扬琴演唱迅速发展。时殿元后为领班,广收艺徒,较有名气的弟子有时克远、李同庆等人。
因时殿元首演《王小赶脚》以“驴”为道具,群众又称化装扬琴为“驴戏”。化装扬琴突破山东琴书的窠臼,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吕剧的雏形。
1952年,经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王统照提议,化装扬琴正式定名吕剧。时殿元作为山东吕剧的主要创始人,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条目。艺术生涯:1879年,16岁的时殿元邀请同村会演奏二胡的时秀江,随谭家村民间艺人谭立盈到临淄、寿光、潍县一带卖唱。向谭立盈学会了《逛灯》、《画扇面》、《裱绣鞋》等曲调。此后,便以唱曲为业维持生计,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880年以后,扬琴逐渐在现今的广饶县北部和东营区南部一带兴起。时殿元便以演唱扬琴为业,常与叔弟时殿乙、姑表弟崔心悦和崔心庆搭伙在广饶、东营区、博兴、临淄、益都、潍县等地演唱。
为提高演唱技艺,他曾于1887年到鲁西南菏泽一带学艺,后又到河南开封、安阳一带边卖唱边学艺达半年之久。相继学会了《三打四劝》、《洞宾戏牡丹》、《王天保下苏州》、《鹦哥当媒人》、《鸳鸯嫁老雕》、《后娘打孩子》等扬琴书目,以及“铺地锦”、“相思调”、“莲花落”、“大汉口”、“哭迷子”等曲牌,亦能演唱“大调曲子”、“河南坠子”等曲调。在演唱过程中,时殿元善于把学到的诸腔调与本地流行小曲,如“艮秧光”、“姐儿调”等融会贯通,以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很受观众欢迎。
1893年,时殿元和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五人组成同乐班,以唱扬琴为职业,经常活动在本地及博兴、滨县、利津、沾化、周村、博山、淄川、张店、益都、寿光、潍县和胶东地区,并享有一定声誉。
吕剧的诞生:时殿元等人的这一创新,使原以坐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琴书面目为之一新。其实,化妆扬琴《王小赶脚》的演出,意义非同一般,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剧种——— 吕剧的诞生。也就在这时,时殿元已经在民间有了“时鸭兰”的美称(鸭兰,当地的一种小鸟,鸟语声脆,百姓喜爱)。他的名字也越传越远,越传越响。一时间,远近琴书艺人争相拜师求艺。
1905年春,时殿元领同乐班到蓬莱算盘子口一带演出。当地知名人士翁老明(人称翁三爷与商秀岭是挚友),系晚清文武秀才。此人知识渊博,深通音律,善书词。听说乐安时殿元领戏班来此演“跑驴戏”,很感兴趣,便前往观看演出。看后认为与琴书同曲不同工,确有改造创新,连声说演得好,遂盛情相邀。时殿元早闻翁秀才大名,恨无缘相见,得此良机,便欣然接受邀请,到翁秀才家中作客。时殿元虚心向翁先生请教,受益匪浅。不几日,二人便成为挚友。时殿元临行,翁老明以自己整理改编的十余个琴书书目相赠。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时殿元还十分注意从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
1906年,他只身来到广饶草桥,向“披糜子戏”(一种专演哭笑技巧的民间艺术,现已失传)艺人请教,学习掌握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表演技艺。
有口皆碑:还有一件事,在时殿元家乡一带也是有口皆碑。大约在1920年前后,东隋村大财主隋家相,因娶一个寡妇做小老婆,请时殿元的时谭班唱戏。时殿元知道此人阴险毒辣,人多势大,是当地有名的一霸。群众中流传着“南有尹、北有隋”的说法。此戏若不唱,隋家相自不肯罢休,唱吧,又觉得憋气。他灵机一动,对徒弟说:“唱《小寡妇上坟》。”这出戏吸收了东北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优美动听,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很受群众喜爱。但是,在大喜的日子,唱哭坟的大悲调,不吉利,这是有意窝囊隋家相。时殿元在戏中又自加戏文,指鸡骂狗——— 将隋家相一顿臭骂,好不痛快,只气得隋家相拂袖而去。时殿元一生致力于吕剧艺术事业直到80岁时还登台演唱,对吕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48年秋,他因病逝于故乡,享年85岁。
新闻推荐
第30届“胜利油田刘兴材地学开拓奖”获得者韩明太潜心钻研,为稠油开发添“利器”
3月13日上午,在胜利油田第30届刘兴材地学开拓奖颁奖典礼上,来自石油开发中心的韩明太凭借《三相泡沫堵水体系在草桥地区...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