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新闻 垦利新闻 利津新闻 广饶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东营市 > 广饶新闻 > 正文

劳模:变迁的时代,不变的本色

来源:黄河口晚刊 2016-04-29 08:06   https://www.yybnet.net/
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生机盎然的五月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

这是第126个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对每一位劳动者的敬意。

让我们走近这些劳模,去感受他们建设祖国的热情,感受他们身上无私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20世纪50年代的劳模风采

1950年9月,全国首批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召开。时年28岁的李田英迎来了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会上她不仅获得了政务院授予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还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这5年前,李田英组建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在南北河防潮坎一带拓荒种地5000余亩。“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是对她最好的肯定。这一荣誉称号的获得,也揭开了东营这块土地上劳模诞生的序章。

如今,上世纪50年代的东营劳模多已辞世,与这片土地成为一体。但故人虽去,劳模精神永存。那个时代的劳模身上展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

1925年出生的孙玉荣曾将自己的丈夫送上了朝鲜战场,在村里她带领20多名妇女,不辞劳苦下洼到垦利县境内割苇草,谱写了一曲将全部收入捐献国家支援前线战斗的劳动佳话。

比她年轻13岁的万学芬在担任村妇联主任期间,治荒治碱,植树绿化,不分白天黑天,昼夜劳作,将劳模不怕苦、不怕累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能源短缺。这一时期的劳模深知这一困境,在长期的工作中就形成了节约能耗的勤俭精神。马焕文是广北农场二分场机务队的拖拉机手,在工作中倡导增收节支、降低燃油消耗,深深影响了同一系统的同事。到了60年代,广北农场三分场一位叫李桂亭的车长,保持了这种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将机车维修、油耗能耗降到最低,竟然取得了一年比其他机车节约油料近2000公斤的成绩。

在利津县,尹凤岐钻研出了皮辊轧花机新配车法,使籽棉出棉率由原来的150公斤籽棉出皮棉50.5公斤,提高到53.5公斤,全厂50台机器采用新技艺后每年多出皮棉36000多公斤。以他为代表,在东营地区,“当家做了主人”的劳动群众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钻研新生产工艺。虽然大部分都是小学学历,但却研发出了土农药、土化肥、棉花动力打包机等技艺,给各地农村和企业带来了切实的效益。

这一时期,东营建设才刚起步,但劳模却已表现出了精益求精的精神。1958年,只有24岁的技术员王希庚不满足于自己研发的“低碱度炼油法”,发挥自己高中学历的文化优势,反复钻研,最终使出油率达到了92%,并使质量达到了出口水平。

20世纪60年代的劳模风采

1962年7月,26岁的王玉兰调到了利津明集供销社任营业员。丈夫远在肥城煤矿工作,她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干工作,一年到头从没请过一次假,更没旷过一次工。为了别人能过上一个团圆的节日,她曾连续12个春节留在供销社值班。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她还用自己工资接济五保老人,为他们挑水送柴、洗衣做饭。

像王玉兰一样,进入60年代后,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精神成为东营劳模身上的又一道靓丽色彩。那个年代,东营劳模以雷锋同志为学习榜样,劳苦自己,助人为乐,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一位叫孙文香的职工坚持为身患心脏病和双目失明的退休老工人打水送饭,自己两岁的女儿却因得不到照顾而被烫伤,住院长达20多天,手腕以下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一提到劳模,人们首先会想问这人创造了多大的成就。其实,真正的劳模精神一个很重要内涵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960年,32岁的程继英经历了丈夫的去世,但这位年轻的女性鼓足勇气,继续工作。在利津县城关两所南街粮油站,她把简陋的粮仓精心管理成“四无”粮仓。她把粮站零活全部包下,修理仓房、装车卸车这样的脏活、累活,她也一马当先,和男同志一起摽着干,从没喊一声苦,没多要一分钱报酬。1966年,因为优秀的表现,她被表彰为“山东省五好职工”。

这一时期,不仅是程继英,东营其他劳模或是在商店柜台上苦练算盘、热情为顾客服务,或是在财政系统扎实记账、宣传储蓄政策,或是在农业科研一线、杀虫保粮。东营的劳模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敬业成了一种寻常事。

20世纪70年代的劳模风采

1972年,张宝田在广饶县农机厂已经当了两年的厂长。他一有空就钻到车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开展技术革新。这一年,他研制成功了东方红75马力推土铲车,自主开发了刨床等机械设备,开发了柴油机、挖掘机、播种机等配件和产品,研制的泰山100推土铲车,出口创汇160多万元,六年内企业利润由0.72万元/年增长到了300万元/年。

在100多里外的垦利县化肥厂,工程师王兴海一个人就完成了6项科技成果,接连在惠民地区和全省获奖。

如这二人所反映的一样,这一时期,东营的劳模们不再是50年代那样钻研一样简单的技艺,而是借着国家工业体系发展的东风,已经能研发出一些在后人看来都十分有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和技术。很多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工艺结晶,在接下来的20世纪80年代有了诸多的改进版本,所在的企业因此又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这一时期,人们干一行、爱一行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一直在延续。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永远都不会被历史淘汰的优秀精神。20世纪80年代的劳模风采

1984年,东营区王营村的村支部书记王友昌快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改革开放的道路,让他没了思想包袱,开始以“农村能人”的面貌营务起自己的村庄。他在村内进行稻改藕实验,之后又建成1000亩莲藕良种繁育基地,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荷花园,王营村成了黄河三角洲最大的莲藕基地。

5年后,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王友昌的获奖是东营劳模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事件,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第一个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农民。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些“农村能人”发挥劳模的进取精神,开设工厂,兴办企业,成长为早期的民营企业家,其中的成功者还成为大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

20世纪80年代,国家工作中心回归到经济建设上来,更加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技术人才。很多东营劳模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用拼命的精神恶补知识。广饶县面粉厂副厂长周高金就是其中的代表,参加工作时只是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但凭着勤奋自学精神,掌握了机械制图、金属工业等知识,成了东营和滨州地区的面粉技术专家。

除了自学,这时期东营劳模日益看重技术,表现出了强烈的攻坚克难意识。东营石化工业、交通等事业的发展,少不了诸多技术工人的刻苦钻研。

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第二十九中学的教师刘惠英在课上摸索出了“训练学生逻辑能力,减少家庭作业负担”的教学,毕业会考平均成绩91.4分,远远超出了油田平均成绩,震惊了整个东营教育系统。1989年她当选为“山东省职工劳动模范”。从此开始,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三尺讲台上劳模教师的奉献,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还有更多的劳模教师勤奋教学,灌溉了无数桃李。

改革开放后,很多群众凭着勤奋劳动先富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被评为劳模。但是他们却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先富带动后富”,帮助大家共同富裕。像东营区王营村的王龙荣不将自己的莲藕种植技术藏着掖着,而是无私地给全村农户当“老师”,让农民通过种藕告别了贫困。此后几十年,共同富裕精神一直存在,产生巨大效应。

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改革创新是主题词。这一时代精神也影响了东营的劳模们,改革意识也进入了他们的思维。时任广饶县粮油总公司总经理的顾效舜抓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机遇,大胆改革,独创“粮食银行”,代农储粮4200万公斤,创造社会效益700多万元,这一经验被推广到全国。

20世纪90年代的劳模风采

进入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我们发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是东营纺织企业里的女工学习换纱技术,还是早期企业家学习现代管理方式,蔚然成风的学习精神为劳模精神注入了新的风采。新事物的学习,又进一步推动了他们的改革力度。

比如,时任东营市商业大厦“一把手”的薄占洵通过学习认识到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在全市国有企业中第一个成功推行了股份制改革。

由于很多企业家的锐意改革,东营很多效益不理想的小厂子成为大企业。大海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加强创新和科技投入,从一个资产不足20万元的镇办再生胶厂发展成为了集多项产业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

20世纪90年代,东营民营企业家大量涌现,他们靠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带领群众入股办厂,推动了东营私有制经济的雨后春笋般的大发展,诞生了著名的广饶“西水模式”和利津“西孙模式”。

这一时期,分配工作已经开始逐渐被合同聘任制所取代。大量劳模技术人员通过招聘的形式进入企业,他们与前辈们一样认真吸收改造技术,同时并没有因招聘性质的影响而疏远对企业的情感,表现出了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和敢于担当精神。

下岗也是20世纪90年代的关键词。不少东营劳模在这一时期离开了钟爱的工作岗位,不过他们并没有陷入低沉,还是发扬“为企业解难、为政府分忧”的精神开始了创业。

徐清玉是1992年的“山东省职工劳动模范”,5年后他下岗,他不等不靠,与妻子在家办起了“雏鹰幼儿园”,走出了一条下岗不失志的再就业之路,1999年他获得了含金量更高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徐清玉的事迹与精神激励了后来很多下岗工人,他们都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了再就业。

新时期的农民劳动模范继续延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大量生产粮食和棉花,积极交“爱国粮”、“爱国棉”。在这之外,他们还敏锐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突破单一的种粮、种棉等附加值低的传统农业思路,开始搞养殖业等副业。像垦利黄河口镇五县村的农民张守凤,受她转型搞养殖的影响,整个黄河口镇都出现了一大批养鸡大户,群众致富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新时期的劳模风采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东营劳模身上的不怕苦、不怕累,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精神依旧体现得十分明显。但在这之外,劳模身上又形成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精神品质。

时任东营市第二棉纺织厂厂长李霞凤,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年头,为企业引进了新的纺纱技术,开发研制了花式纱线新产品,填补了山东省纺织技术空白并获国家专利,新技术的使用助推了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得以培植。

这位女厂长在更新技术设备过程中的精神,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东营,消费端需求的变化,给很多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新要求。很多企业家或者开始认识到节能就是盈利,拆除耗能高、热效率低、污染大的锅炉,更新设备,减少生产材料损耗;萌发出品牌意识和新管理理念,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在2002年,市经信委进行的“学习型厂长(经理)”评选活动中,多位创新型企业家获得这一殊荣。

这一创新精神不仅影响了企业家,还影响到了新时代的“农村能人”。他们在带领村庄进行发展时,眼光紧盯市场、信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手机、互联网成为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劳模企业家出现,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统一,很多劳模或是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或是出资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共同富裕精神之外,东营劳模身上的慈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表现。

(记者 张小杰) 

新闻推荐

体力不支,老人翻车摔倒众人合力救护摔倒老人

本报讯老人因体力不支在路边翻车,摔倒在地;见此情形,路过的市民和执勤的民警没有袖手旁观,及时将老人扶起并施以援手。5月10日,这样一个动人的善举在广饶街头上演,暖了人心。当天,在广饶县...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美丽的珠山2016-05-12 08:02
评论:(劳模:变迁的时代,不变的本色)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