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红霞刘佳丽王谦虚
秋日的漳县东泉乡峰峦叠嶂,满眼苍翠。蓝天白云之下,胭脂峡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群山环抱中的胭脂村,黑虎河缓缓流淌过村庄,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向山腰蜿蜒延伸,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地躺在群山中,村部上空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胭脂村位于漳县东泉乡东部,是漳县最偏远的贫困村,山大谷深,耕地稀少,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就在几年前,这个全村有226户1043人的小山村仍以偏远、贫穷的形象为外界所知。
贫穷的胭脂村需要一次美丽的蝶变。为了改变贫穷面貌,胭脂村村支书带领村民修路、引电、搭桥、通水、建房,使胭脂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7年,市政协办公室派出的帮扶工作队来到胭脂村。在多方助力下,帮扶工作队对照胭脂村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存在的突出短板弱项,并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摸清底数,找准症结,带领村民打基础、抓产业,为胭脂村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都是先导。
市政协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走家串户,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帮扶计划,积极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东泉乡胭脂村,海拔1840米,这里青山绿水,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是种植黑木耳的好地方。
观念一变天地新。在市政协办公室和东泉乡政府的扶持下,投资116万元的胭脂村河湾社黑木耳种植基地建成了。在基地建成高效温室大棚12座,订购菌棒8万斤,去年年6月投入运营。
市政协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国彦说:“今年,我们引导黑木耳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转变种植方式。今年新建塑料种植大棚4座,黑木耳种植由地栽转变为挂袋式种植,采购14万个生产菌棒,带动周边43户村民增收。”
技术的改造,既增加了容量,又方便了采收,提高了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文爱凤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每次上班我总会碰到让人感动又暖心的一幕: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爷爷开着一辆三轮电动车,车...
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