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煜章朱红霞王宏宾王谦虚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然而,产业扶贫不能盲目扩张,而要根据当地条件和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因需发展,这样的扶贫产业接地气、有底气、效果好。这是日前记者在漳县看到的产业扶贫生动景象。
盛夏,漳县。碧草青青,天朗气清。蓝天下,广袤的山塬铺展无边的绿色。骑着摩的的牧人,驱赶着一群群牛羊,吆喝声和牛羊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赶着牛羊奔小康的生动画卷。
这里耕地少,但草山广阔,老百姓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适宜发展畜牧业。东泉乡韩川村村民马五十说,村里很多人都养牲畜,他家养着三匹马,去年卖了一匹,收入了6000多元。
除了依托草山资源发展畜牧业,东泉乡还利用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发展养蜂致富的“甜蜜”产业。马五十是韩川村的养蜂能手,凭着良好的养蜂技术,他的蜂群两年间扩大到48箱,去年养蜂增收1万元,已于2018年成功脱贫。“我家四口人都有了致富产业,两个孩子到外地打工,我和老伴年龄大了身体不好种不动地,但在家养蜂,轻轻松松赚大钱!靠自己的本事脱了贫,脸上觉得很光彩!”说起靠劳务和养蜂产业脱贫的事,马五十一脸自豪,“在我的带动下,村上养蜂的人家多起来了,这两年已经有20多家了!”
车子在蜿蜒的水泥路上奔驰,转过一座山头,眼前豁然现出一大片蓝光莹莹的光伏发电板,几乎立满了整个山湾。原来这里是东泉乡黄河村建设点联村电站。同行的东泉乡副书记杨建育说:“不仅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这里的阳光也在帮着老百姓挣钱呢!这个光伏扶贫项目总投资2121多万元,可带动11个村433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午后的阳光格外耀眼。石川镇占卜村占地50亩的木耳产业园又是一派迷人景象。吊袋棚内,菌棒森然如树林;晾晒棚内,一架架网床上晒满了木耳。十几个工人有的在翻搅木耳,有的把晒干的木耳装袋,一袋袋背到库房里。
望着库房里堆积如山的木耳,漳县鑫源菌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员郝良玉高兴地说:“这里气候很适合种木耳,产量高品质好!一个菌棒产一两干木耳,35万棒就能产3.5万斤,估计能收入200多万元呢!”
“没建产业园时,农闲时我和老伴只能在家闲着,没处挣一分钱。自从产业园种了木耳,我们两口子有时间就来这里打工,今年5月份,我俩已经挣了3600元钱。”该村下庄社贫困户仁根花说,像她一样在这里挣钱的贫困户有10多人。
据石川镇驻村组长汪会军介绍,产业园由石川镇占卜村等9个村累计入股230万元投资建设,目前已建成17个吊袋棚和11个晾晒棚,今年还将建成8个吊袋棚和4个晾晒棚。产业园由漳县鑫源菌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包经营,以土地入股的农户按照每亩500元年底分红,2018年已给50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以资金入股的村集体按每年不低于8%的利率分红。一个木耳产业园,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又惠及广大农户,可以说是镇上脱贫攻坚的发动机。
新闻推荐
弘扬红色传统 强化责任担当 漳县、岷县总工会联合开展党性实践活动
本报讯(记者石杰通讯员谢军华)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发挥党员先锋...
漳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