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的进程中,渭源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途经,紧盯甘肃省1000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扭住产业增收这一核心,坚持贫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扶贫思路,着力破解产业链条短、规模小,产业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弱等问题,统筹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富民产业增量扩容,实现由“扶生存”到“扶发展”的根本转变,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可靠保障。
精准施策谋划富民产业。立足乡镇、村资源条件的差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的相同,因地制宜确立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注重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突出的脱贫产业,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保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细致、具体摸清各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摸清贫困户对产业发展的意愿,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目标,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做到因人因村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产业到人、人对产业,让各村、贫困户脱贫有具体产业支撑,着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南薯北药、药薯强县、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布局,着力引进谋划一批产业项目包,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马铃薯种薯产业要抢抓国家主食开发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亚太地区工作站作用,引进试验适合区域性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种,在南部高寒阴湿乡镇建设原种产业基地,在中部川沿乡镇和北部乡镇建设一级种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提升马铃种薯生产规模和水平,着力打造马铃薯良种渭源品牌。中医药产业要建设标准化药源生产基地,积极招商引进一批中医药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工业集中区,扶持广印堂、佛慈等中医药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升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能力。草牧产业要积极培育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建成清源、会川等6个畜禽交易市场和屠宰场,推动草牧业全产业链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探索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新路径,着力提升产业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挥渭河源、首阳山等重点景区建设的辐射带动效应,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村镇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支持发展在规模花卉观赏、田园风光、农耕体验、古镇村落、传统民俗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重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整合,组织实施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推进电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着力解决从乡镇到村“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瓶颈问题。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重点推进会川、路园、田家河三个光伏园区建设和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加快施工企业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并网发电。积极发展壮大果蔬产业,以路园、北寨、上湾、莲峰等蔬菜产业重点乡镇为主,培育一批适宜蔬菜种植专业村,扩大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生产基地规模,鼓励发展食用菌、草莓等高产高效设施农业。在锹峪、五竹等乡镇鼓励苗木繁育企业建立种苗繁育基地,通过与农户签订种苗繁育协议,带动农户增收。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现有基地、企业、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为基础,培育建成一批聚沙成塔、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作用突出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民贩销队伍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他们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特别要鼓励农民通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劳务就业等形式,参与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增产、经营主体增效、贫困群众增收。
新闻推荐
渭源讯(通讯员谢学森)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水平,深入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切实巩固全县“校园无毒品、学生不吸毒”的创建成果,近日,渭源县举办了中小学幼儿园校...
渭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