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助脱贫
本报记者陈泳
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是渭源县秦祁乡许多山区村庄长期以来的写照。从2012年开始,省气象局开始联系秦祁乡的4个贫困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几年过去了,其中3个村子在帮扶下脱了贫,而唯独中坪村因自然条件过于艰苦,一直没有甩掉头上的“穷帽子”。
去年7月,省气象局派兰州中心气象台副台长李新社到中坪村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这时的中坪村依然被当地人称为“最难脱贫村”之一。在双联和***工作开展一段时期之后,村子还背着这样一个落后的名字,这让李新社很难过,也让他感到肩头担子的分量。
虽然在双联中对村子的情况比较熟悉,但李新社还是和其他队员一起,把进村入户摸底作为第一项重要工作。在1个月的时间里,李新社走遍了中坪村的沟沟坎坎,从全村5个村民小组236户人中,精准识别出50户245名困难群众,并按照不同贫困情况进行了分类。随后,他同村两委制定完善了村子在脱贫“最后冲刺时段”的整体规划和相关计划。
“真正住在村上了,才感觉到很多不适应。”李新社告诉记者,自己有胃病,但遇到村里自来水停水,还得喝水质很硬的窖水,更是让他胃痛不止。“但既然住到村里了,喝不惯也得喝。”军人出身的李新社暗暗给自己下了命令。
简单的吃水都有问题,李新社自然还得面对没电视、没网络的生活。尤其是他住的地方,虽说是村委会,但在山顶,海拔高,温度低,炎炎夏日,他还得用电热毯才能睡得着觉。面对种种困难,李新社选择了坚持。为了克服交通不畅、外出办事不便的情况,已经51岁的他学会了在山路上骑摩托车。“我现在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坪村民了。”李新社笑着说。
去年,在李新社的多方协调争取下,村里实施了易地搬迁工程,把山沟里的60户人家搬到了公路旁。过硬的工程质量,打消了一部分搬迁户的顾虑。同时,李新社在省气象局争取投资3万元,翻新了村部,购置了电脑,接通了网线,还对村部门前几百米的道路进行了硬化。
为了调整村里单一的产业结构,李新社和队员们一起重点推广以种植中药材、马铃薯,以养殖牛、羊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两种两养一输出”产业优化发展模式,使全村中药材、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亩和600亩以上,牛羊存栏数达到1000多头(只),剩余劳动力输转5000多人次,大家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今年,李新社还在为村里新建活动场所、文化广场、劳务技能培训忙活着,他充满信心地说:“只要找对脱贫方法,有了‘造血\’功能,年底,中坪村就能实现整村脱贫。”
新闻推荐
10余车爱心物资送给留守儿童 ——本报“数九寒天地捐衣暖人心”活动圆满结束
近日来,本报的读者对近期来本报和甘肃文化旅游网络电视联合开展的“数九寒天地捐衣暖人心”活动都不会陌生。从11月初活动开展到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笔笔爱心物资如潮水一般涌来,截止本月24日,共...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