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源头的渭源县,已经走过了两千二百二十多年复杂的建置沿革和历史变迁之路。历史上这里是回民聚居地之一,经过那场人神共愤的满清浩劫,县城中回民寥寥无几。经过百年发展,今天回民仍然蛰居在离县城17公里的路园镇三河口村,该村平均海拔2037米。年平均气温8℃,汛期95天,年降雨量857.6毫米,有耕地3196亩,人均不足两亩。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35户2699人,全村人均收入5108元。大部分人务农,极少数人从事餐饮行业。
三河口回民的祖籍不是当地人,都是从陕西、定西等省内外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主要姓氏有马、李、黎、孙、任、田、杨等姓,200多户,不足千人,分属三个者嘛提,属于格底目。
三河口地处渭源县最东边、海拔最低、秦岭最末端的渭陇交界之处。三河口顾名思义就是有三条河汇合的地方,这里的三条河是清源河(禹河)、莲峰河、咸河。三河口向西的渭河,人们也称清源河,俗叫禹河,三河口向东的才叫渭河,渭河至此河道宽河水变大。
历史上的三河口村的水磨也是渭源县的一大景观,以水磨命名的村庄就有不少,比如陈家磨、王家磨、郭家磨、双轮磨、阳坡磨、上磨、下磨等等;就是在1949年解放后,进入三河口村,那潺潺流水、那隆隆作响的水磨,就像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就像一首首古朴的田园诗歌。
历史上三河口就有回民居住,史称陇西(现属渭源县辖地)十三坊连五坊中的一坊,世代繁衍,但经过那场人神共愤的满清(清末)浩劫,三河口这片土地上的回民族已经不知去向了(历史无记载),现在的回民是从陕西以及甘肃内地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在新的土地上新的家园他们继续着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伊斯俩木教门,在这里他们继续为了新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着!
安拉眷顾了这里的穆斯林,就在这渭源县的最东边的一个角落坐落着三座清真寺,短短不足一公里的街道两旁基本上全是回民人家,充满了西北特有的回族风情,白号帽,绿盖头点缀在田间小路、屋檐街道。
就在这风水宝地里曾经走出了一位渭源县民族团结、三河口人骄傲的提督——马骏将军。
清朝的康、乾(1662-1795)时代,和丰的蒙古准格尔部上层小数反动分子搞分裂祖国的犯罪活动,战火殃及全疆。十七万爱国牧民被迁移国外,一部分爱国牧民被扶持沦为战争的炮灰。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清军与分裂分子先后进行了六十多年的战争,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伊犁彻底消灭。清军主力是爱国蒙古军队。民族分裂分子被消灭后,迁移到国外的爱国蒙古牧民又返回祖国,被安置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返回途中受到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残酷杀害,十七万多人,回到祖国的只剩下七万多人。
就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蒙古庙战役中清军回族骑兵提督(武官,正二品,与将军、都统齐列),甘肃省渭源县路园镇三河口人马骏将军。为国捐躯,随军的爱国活佛、甘肃省卓尼县人开干旗和随带的高僧以及蒙古军人,采用攻心战术,最后打败了敌人。打扫战场后爱国活佛开干旗和马骏部下(蒙古族士兵),按照回族礼俗在回回林沟掩埋了马骏提督的埋体(遗体),将军坟至今清晰可见。将军的殉职,不但使清军损了一员二品将军,更引出了一段更加动人的悲壮故事。
马骏和阿依莎结婚后,几年不见怀孕,阿依莎多次见到婆婆和妯娌的讥笑,心里受到极大的伤害。马骏说:“能生更好,不能生也无妨,我们俩个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就足够了。”丈夫的真心话,消除了爱人阿依莎的心理压力,因此,对丈夫更加疼爱有加。丈夫知道爱人心里难受,力排众议,百般呵护,俩个人的感情真正达到了鱼水不可分离,心心相印的亲密地步。
丈夫为国殉职的消息传家里后,阿依莎急得无声、无语、无泪,幻成一片白云,漂浮在蒙古庙山顶,终年不散、俯瞰、守卫丈夫为国战斗过、流过血的地方。
从故事情节不难看出,不管是谁,只要为民族团结、尊严、富强费了心,出了力,做了好事,做出贡献,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新闻推荐
渭源讯(通讯员张安军胡建军)日前,渭源县清源学区以“读至善至美书做自信自强人”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第一届国学经典诵读竞赛活动。来自全学区12所学校的200多名师生齐聚星光学校,在洋...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