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化农民先农民化
评论员 吴梦寒
6月30日《甘肃日报》扶贫记事栏目刊载文章《融入农民才能引领农民》,作者在回顾自己在渭源县扶贫经历时的感受时认为:“融入农民才能引领农民”。这一观点恰与20世纪初晏阳初先生“欲化农民先农民化”的看法不谋而合。在***的视野下,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欲化农民先农民化”的思想,是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乡村教育改革的时候提出的。当时,刚刚从美国学成归国的他,立志通过改变农民的面貌来改变中国的命运。针对农村的“愚贫弱私”,晏阳初在定县开展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在他的带动下,500多名留美、留德、留日的博士、硕士纷纷走进乡村。“博士下乡”一时成为美谈。
但当时的中国农村,大多数农民是文盲,“愚贫弱私”几乎是个普遍问题。书生下乡,博士改革,谈何容易?在这个改革破冰的关键时候,晏阳初提出了“欲化农民先农民化”。他认为,知识分子为农民办教育,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和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
只有真正亲农民、懂农民,了解农民真实需求,才能帮农民。博士农民化,很快消除了知识分子和农民之间的鸿沟,减小了各项改革与现实土壤之间的“摩擦力”,还催生了“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这一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泥土”教改方案。虽然晏阳初的乡村实践后来因为战乱被迫停止,但他影响巨大。据统计,1980年的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1920年晏阳初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良种鸡等仍然广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反观今天,一些地方的扶贫实践却问题频发。如有的地方“扶贫羊”变成了“餐桌羊”,“看起来很美”的“金点子”得不到百姓拥护,初衷挺好的项目还没见效就被农民摈弃。好事办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顺民意。一些干部,在面对农村工作的时候,往往带有“社会精英”的优越感,不愿意扑下身子、放下身段,不愿意脚沾泥土、深入山林。一厢情愿单方面推动扶贫,自然得不到农民的回应和拥护。
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发展,最根本、最深厚的力量在于农民。只有农民才最懂农村和农业。所以,***也必须让农民“唱主角”。眼下,扶贫已经到了要啃硬骨头的时候,其进愈深,其进愈难。只有充分贴近农民、融入农民,才能真正号对脉、开好方,只有充分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才能汇聚起推动农村发展的磅礴而持久的动力。
新闻推荐
3月28日上午11时30分,位于定西渭源县第一人民医院购物小区一餐厅后堂内突然起火,接到报警后,渭源专职消防队迅速出动一台消防车及6名消防员赶往现场。消防官兵赶到现场后得知,厨房内有3个液化气...
渭源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渭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