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渭源新闻 > 正文

历史上的“渭源大学”

来源:定西日报 2016-05-15 07:17   https://www.yybnet.net/

□常孝行

1958年8月27日,《甘肃日报》头版以《本省各县市创办七十四所高等学校》为题报道:甘肃全省七百多万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有八千多人,平均每千人还不足一名大学生。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省上创办了兰州工学院、甘肃农学院、甘肃交通大学和兰州铁道学院,各县市也创办了七十四所高等学校。这其中就有当时渭源县创办的“渭源大学”。这是渭源历史上创建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尽管它从1958年8月成立到1959年7月撤销,存在仅一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似昙花一现,但它却留给我永久闪光的记忆。

我是在故乡渭源上的小学和初中。1954年的渭源中学仅是一所初级中学,我和几个同学背上铺盖卷到临洮中学去完成高中学业。1957年高中毕业后,正赶上反右派运动。我家庭出身不好,未被任何大学录取而回家务农。一年后的1958年,形势突变,全国处在一片大跃进的火热浪潮之中,各个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录取条件也宽松了许多。但农业社的介绍信就是不给我开,后经亲友多方斡旋,总算哀求到一纸可以报考大学的介绍信,却为时已晚。我揣着它跑遍省城兰州的各大学时,招生工作早已结束。万般无奈,我又灰心丧气地返回故乡。

当我迈着疲惫的步履走进渭源县城时,一张渭源大学贴在南门口的《招生简章》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趋前细读,喜出望外,转身一口气跑到设在渭源中学的报名处时,正要锁门下班的雒玉麟老师接待了我,他是我小学和初中时的老师,简单问了情况,看了介绍信和毕业证,未经任何考试就登记入册,正式录取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夜,我兴奋得几乎未曾入眠。

1958年8月5日,同学们从雒玉麟老师那儿得知,西北师范学院支援渭源大学的九位老师于这天下午到达渭源。还传说,西北师院党委书记陈光是渭源县委书记张克勋在部队任团长时的老师长。又说,陈光曾任定西地委宣传部部长时和张克勋书记关系极为亲密等等。反正,县委书记亲自跑到西北师院给渭源大学一下子要来九名大学教师,对于渭源这个小县来说,无疑是个特大新闻和惊人壮举,恐怕全省各县市兴办的高等学校,有此殊荣者无几。渭源县城的群众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不少,黑压压挤满了校门口的街道。同学们沸腾了,在雒老师带领下跳着、笑着簇拥到校门口,列成两排长长的队伍,等待着老师们的到来。大家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欢快的歌声此起彼伏:“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下午四时许,一辆大篷卡车徐徐驶进校门,学生和群众队伍中立时爆发出一阵热烈地欢呼和鼓掌。首先下车的是县上派去迎接这些教师的县委宣传部长常维翰,紧接着跳下八位青年教师,这其中就有西北师院原来的三位助教:数学系的王尚学和杜文渊,物理系的李启蔚,另外五位是师院准备留校任教的应届毕业生:生物系的宋捷(女)、数学系的赵会文、地理系的周文荣、化学系的陈临禄和中文系的成养正。最后从车上下来的是一位五十岁上下、身材魁梧的北京人,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外套一件米黄色风衣,微胖而白皙的脸庞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稀疏而整洁的黑鬓中,蕴藏着博学和知识。——这位就是西北师院中文系教授沈心芜先生,同学们惊愕呆痴般望着他好半天,只见他和雒玉麟老师亲切握手后,接着向同学们招手打招呼,渭源大学的学生们拍红了巴掌,也流下了热泪……

教授来了,带着他的夫人和孩子,带着他装了半卡车车箱的书籍;晖亮了渭源大学的校牌,夯实了渭源大学的根基;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教师们来了,一个个温文尔雅,风华正茂,给渭源大学注入了蓬勃的朝气,带来了春天的希望!

几天后的全校师生大会上,正式宣布了学校领导班子的组成:

书记兼校长:张克勋(兼)

党委副书记:杨家栋、宋捷(女)

副校长:沈心芜(主持工作)

教务长:王尚学(中共党员)

副教务长:赵惠文(中共党员)

办公室主任:周文荣

学校共设机械、矿冶、农林、畜牧四个系。

机械系主任:李启蔚

矿冶系主任:杜文渊

畜牧系主任:成养正

农林系主任:陈临禄

县上决定把渭源机械厂、渭源酿酒厂和渭源砖瓦厂划归渭源大学,作为学生半工半读参加实践的基地,还可补充学校的经费开支。另外,县委还从县上学校、机关选拔出雒玉麟、徐南枢、朱圣明几位骨干教师充实渭大。这在58年的渭源,确实是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极高的教师队伍,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学生的质量相对是比较弱的。除机械系拥有十几名高中毕业生而外,其余均为高中肄业或初中毕业的社会青年、复转军人。

九月初,学校正式迁址南河滩渭源一小,县上决定从渭源已成立的工校、农校、卫校、剧校等几个中专抽调100名家庭成分好、政治条件好的学生补充渭大,分为甲、乙、丙三班。这些学生大多系小学程度,因此开设初中一年级课程,准备一直培养到大学毕业。毋庸置疑,当时的领导和教师确有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决心办好渭源大学、为人民培养出合格建设人才的雄心壮志;学生也有刻苦学习、勤奋成才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迎着旭日出操,步着铃声上课,渭水河畔诵读,教室灯下作业。校园里氤氲出刻苦严谨、急起直追的治学精神,折射出大干快上、激情燃烧的时代光华!

58年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渭源县炼钢的基地,就在距县城以西约二百多里的铁沟。据说铁沟的铁矿石藏量极为丰富。9月初,由副校长沈心芜亲自带队,渭源大学师生奉命组成2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铁沟,组建起“五一”炼钢厂。

已是深秋季节,铁沟周围崇山峻岭,霜叶似火,狭长的山谷里一字排开十几个炼钢厂。均是土法上马,在地下挖个直径半米左右的深坑,周围砌上耐火材料,坑旁上放置一木制大风匣,有一铁管通风坑内。炼铁时,把从周围山上砍来的木柴架入坑内点着,拉动风匣,木柴燃烧,然后把煤块和开采的矿石陆续放入坑内,熔入火中。两个人手持钢钎分站两旁,不停地搅动燃烧的矿石。风匣不断的煽,钢钎不停地搅。风匣后排着一队人,钢钎后排着一队人,一个累了,另一个立即换上去。不断从坑内用铁钳夹出矿渣,最后剩下微乎其微的、似铁似渣的东西算是钢铁。渭源大学的学生就是这样干着,人人挥汗如雨,个个干劲十足,烈焰升腾,壮歌冲天!

那时节没有上下班之分,而是不分昼夜地苦干,三班人马相互轮班,下了“阵地”则钻入帐篷,和衣而卧,倒头便睡,一个个满面灰黑,疲困不堪。但一听哨音吹响,便跃身而起,呼拉拉扑向炼铁炉,那种一声令下,奋勇直前的阵势,恰似战场上和敌人短兵相接拼刺刀的战士,舍生忘死,壮怀激烈!

年过半百的副校长沈先生,身临前线,亲自指挥。他耷拉着两只棉帽的耳朵,蹒跚着困乏的双腿,操劳着炼铁的成果,关心着大灶的饭菜,牵挂着师生的安全,往往在深更半夜拿出自己的工资,买来一大包糖果、蛋糕分送各炉,向夜战的学生慰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帐篷内到处是水,沈先生怕学生着凉,钻进帐篷叫醒一个个睡熟的学生,见学生冷得打颤,就挽起两个学生的胳膊靠近自己的身体取暖,同学们一下子全挽起胳膊围成一堆紧紧靠着沈先生,不知是谁引吭高歌,顿时全体应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真是情景交融,感人肺腑,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惊心动魄,神驰意往!

记得我们“五一”厂的旁边山腰上,就是一个采矿的山洞,全是人力用钢钎、钢镢挖采,再由一个个身背背斗的学生运出土石和矿石,在距洞口那二百多米的路程上来回奔跑。当时就涌现出一个仅穿背心裤衩、背着满载五块矿石的背斗而来回奔跑的运矿英雄。山上山下的人群被这一壮举惊得目瞪口呆,又激动的掌声如雷,响彻山谷!

因为矿石含铁量太低,炼不出什么真正的铁来。渭源大学的“五一”厂又改为炼钢,其实就是把全县各大、小队收集来的农民的铁锅、门环、锁子、铁勺,还有从供销社拉来整捆整捆崭新的铁锅,全砸碎了,又在那坑炉里炼成一个个钢锭,然后码得像一堵高墙。有一天,领导陪着苏联专家来参观,听说这个老外也被中国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所感动,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赞:“哈拉少(很好)!”

就这样连续苦干了70多天,渭源大学的师生,经过战斗的洗礼,扛着中共渭源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大炼钢铁先进单位”的锦旗凯旋而归,返校上课。且不论58年全民大炼钢铁的成败得失,单就渭源大学师生那种一心想改变祖国面貌,团结奋斗、奋勇拼搏的满腔赤诚,足以留给人终生难忘的悲壮记忆!

1958年底,渭源与陇西合县。1959年2月下旬,渭源大学举校东迁陇西一中后院,学校更名“清源大学”。在陇西的这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很少参加运动,平稳上课,秩序井然,堪称清源大学的黄金时期。

《清源大学》校刊,向全校师生征稿不久,即复印出刊。是当时在教务处工作的雒玉麟老师一手用蜡纸铁笔刻写,再用油印机在黑麻纸上印制而成,但却受到全校师生的喜爱。校刊第一期上有几位老师的文章,还有我这个机械系学生的一首诗。诗虽拙劣,但就是这首诗,却影响到我终生命运。现抄录如下:

我们快乐我们歌唱

我们这一群山娃子能够上大学

心底里感谢

伟大的毛主席和共产党

我们快乐我们歌唱

教授来到渭大

同学们高兴得将要发狂

热烈欢迎

党给我们的雨露阳光

我们快乐我们歌唱

理论联系实际

工地就是课堂

红透专深

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方向

我们快乐我们歌唱

把我们这一颗激动的心

交给敬爱的党

兴无灭资

解放思想

为了祖国

献出我们的一切智慧和力量

几天后的早上,我被沈先生叫到校长办公室。进门后只见他坐在桌前正看《清源大学》校刊,我鞠了一躬:“沈先生,你叫我?”

他抬起头:“你叫常孝行?”

“嗯。”我心底乱跳,不知发生了啥事。

沈先生拉开抽屉,取出一把糖果放在桌上:“来,吃糖。”

“吃糖?”这位尊严的校长、教授,居然给我糖吃?我不知所措。

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拿起一颗糖,剥开糖纸用手递着:“来,吃!”

我慌然接受了,并急速喂进口里,激动得浑身颤栗,接着一股香甜沁透心肺,浸润全身。沈先生笑着说:“你写的这首诗还可以,以后多读点文学作品。如果喜欢诗就多读点毛主席、鲁迅、郭沫若的诗词……当然还要多写,实践本身就是学习,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一分灵感。噢,你是机械系的,当然首先应该学好数理化……嗯——”,最后,他慈爱地说:“回去吧!”

又过了大约一星期,教务长王尚学把我和汪承业、惠玉国、杨佩云四个学生叫到教务处。在座的还有宋捷和赵会文两位老师。王尚学说:“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你们四个人暂定为清源大学培养的助教,从今天起分专业进修课程,惠玉国进修政治,指导教师宋捷;杨佩云进修物理,指导教师李启蔚;汪承业进修数学,指导教师杜文渊;常孝行进修文学,指导教师成养正和沈先生。从今天起,你们不再跟大家一起上课,而是跟着指导教师学习专业和协助工作,待遇是学校供给伙食费和服装费,伙食和大家一起吃,服装费每半年每人发10元钱,下来大家可到财务上领钱。好了,大家分头到指导教师那儿去,听他们的具体安排。”接着宋捷和赵会文分别说了几句鼓励的话,我们四人向老师们鞠了一躬转身往外走,就听王尚学叫我:“常孝行,你到沈先生那儿去,他等着你呢!”我赶紧跑到校长室,见沈先生夹个公文包站在房中准备出门,见了我二话没说,指着他房间侧墙摆的一张办公桌:“这是你的书桌,以后按时到我房间学习,我要去县委开会,你就蹲在房间看书,凡是找我的人都要登记一下,回来向我报告。噢,我这抽屉里有糖,来客人了,别忘了拿糖招待人家。”说完急匆匆走了。

我这才环视房间,沈先生的办公桌上齐刷刷排列着精装的鲁迅全集。周围床上、茶几上全是书,好几本书还未打开,整齐地垒在墙角,但上面堆满了杂志、报刊……(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渭源出台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正向激励机制

渭源讯(通讯员吴鲁张明明)近日,笔者从渭源县扶贫办获悉,该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正向激励机制的意见》,旨在靠实脱贫验收各方责任、规范脱贫验收认定程序、防止...

渭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渭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1970-01-01 08:00
评论:(历史上的“渭源大学”)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