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奔小康】红堡子村的变迁
——省委第三巡视组帮扶渭源县红堡子村纪实
本报记者杨世智 通讯员王纲
“吃水难,难如油,提起吃水心里愁。挑着水桶满山走,一桶汗水两桶油”。曾几何时,渭源县大安乡红堡子村群众提起吃水,就有一肚子的“苦水”。如今,在省委第三巡视组的帮扶下,这个昔日贫瘠的小山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2012年全省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委第三巡视组按照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安排部署,争取各类项目、帮办实事,投资总额达3500多万元,不仅帮扶红堡子村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还通过“输加种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教文培”和“迁保贷商”具体行动推动贫困户脱贫,使全村233户农户中有227户实现了脱贫。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条件差一直是红堡子村发展的最大制约,也是全村脱贫致富最难啃的“硬骨头”。第三巡视组双联红堡子村后,紧紧围绕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水、路、电、房等问题,通过积极衔接争取各类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
其中,为解决506户2300多人吃水难的问题,2012年双联行动一开始,省委第三巡视组就争取资金425.53万元启动了起雾山提水工程。当年9月21日,红堡子、村家铺、方家庄等3个村的500多户群众,在同一天喝上了甘甜洁净的自来水。70多岁的张文奎老人激动地说:“这是祖祖辈辈做梦也想不到的大喜事。”2014年,省委第三巡视组又争取资金30万元修建了2座蓄水池,彻底解决了红堡子村阶段性停水致使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全村自来水入户188户,入户率达到96.41%,彻底结束了红堡子村群众长期以来饮用窖水的历史。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为了让耕地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巡视组先后于2014年、2015年两次争取资金830万元,实施了红堡子村土地整理项目,整理高标准农田5000亩,覆盖全村所有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巡视组还争取农网改造资金200多万元,对全村6个社233户农网进行了改造,动力电全部到社;先后衔接争取道路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1036.52万元,使村内道路通畅率达到100%;完成房屋维修181户,调拨3.3万株青杨树树苗对周边环境绿化美化。
发展特色产业奔富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关键看项目。在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省委第三巡视组也关注着村里产业发展情况。
看到村里产业结构单一,省委第三巡视组决定引导群众发展旱作农业和畜草产业。3年多来,通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引进优良品种等措施,如今全村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稳定在2000亩以上,地膜玉米稳定在1500亩以上,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而在大力发展畜草产业的过程中,省委第三巡视组还探索出了“大户带动,投羊还羔,二次投放,滚动发展”的模式,积极争取资金100万元,为37户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羊、种公羊800多只,为项目农户新建了圈舍。目前,全村羊饲养量达到4500只以上,户均达到20只以上。通过培育多元化的富民产业,有效促进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大幅提高。
同时,省委第三巡视组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不断提升贫困村和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一方面,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致富带头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巡视组选派了一名干部担任红堡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并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协助村“两委”抓好班子建设,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派的干部到任之后,先后争取资金35万元,建成了村级活动阵地、综合性文化广场、村卫生室。
另一方面,为了提升贫困户的自身发展能力,巡视组中的8名双联干部与20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计划。阳山社村民杨淑梅,家庭生活困难,一直想发展家庭养殖却苦于没有资金。巡视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要找到她,为她联系了5万元妇女小额创业贷款发展家庭经济。经过两年发展,杨淑梅一家不仅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购买了2万元的农用四轮车。
新闻推荐
渭源县首届黄香沟牧场赛马节开赛近日,渭源县文化广播影视局与黄香沟牧场联合举办的首届黄香沟牧场赛马节开赛。图为选手在表演技艺。本报通讯员王纲...
渭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渭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