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易地扶贫搬迁和楼房安置相结合,实现了集约利用土地新突破。中铺镇针对易地搬迁建点安置中土地浪费大和征收成本高等问题,大胆探索楼房安置模式,在上铺村安置点规划建设6层框架结构住宅楼19幢,安置群众646户2717人,在全县开创了农村楼房安置的先例,走出了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率高的安置新路子。
由于还没有完工,没有采访到预订了楼房的农户,住在旁边安置区的李德正老汉这样对记者解释,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出外打工,就务农的时候回来几天,现在通村公路都很方便,十几分钟就能到地里,娃娃上学也方便,住的还干净,啥都不耽误。
64岁的李德正秋天的时候一直和老伴在原来的庄里住,因为要种百合。入冬了,就来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他们家去年就搬来了这院新房子。
“全社只有一户人没有搬下来,因为太穷了。听说,政府正在想办法也让这户人搬下来。”李德正说的“办法”,就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供养”的方式,集中供养全乡的特殊困难群众387人。李德正告诉记者,如今虽然住得远了,但种地还是很方便,计划今后老两口还是种百合,儿子打工,媳妇就在新家带孙子。百合在当地是主要经济作物,价钱好的一年收入四五万元没有问题。
中铺镇位于临洮县最北部,距县城65公里,地处兰州、定西、临夏3市州接壤边际,贫困面35.22%,主要集中于原何家山乡、马家山乡管辖的13个深山区村。
如今,这个易地搬迁建成的超大型新村,正在谋划通过完善幼儿园、村部、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同时,创新和加强新农村管理,通过镇、村、社三级共管模式,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
搬得出、挪穷窝、换穷貌。易地扶贫搬迁彻底“回答”了长久以来农民、居住在农村的人对于新农村的各种预想。
李范家村安置点初冬的早晨,在一片祥和与热闹中开始
太阳都出来老高了,车冬花还在安置点村民广场上和一帮农村媳妇们扭呀扭。
在广场边开小超市的李建中表示很不满。早晨,山间的薄雾刚开始消散,车冬花们就在他家旁边跳起了城里时兴的广场舞,还得搭上家里的电费。车冬花是他媳妇,“一入冬,就没事干,学人家城里人跳舞”。
“从大老远的山上搬到这地方来,就是为了享福来的。将来,那村委会后面的养老院就是咱俩蹲的地方。”跳完舞的车冬花进屋拾掇好了手中的扇子。开超市的两口子希望这个安置点早日建好,等山上的村民全部搬过来了,他家的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这是临洮县洮阳镇李范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初冬的早晨,在一片祥和与不安静中开始,没有昔日的驴嘶、狗叫、鸡鸣。
洮阳镇全镇现有贫困人口2664户11482人。由于山川差异较大,镇域内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群众生活困难,靠正常扶贫方式无法摆脱贫困,只有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才能使贫困群众获得较好的生存环境,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安置点位于李范家村刘家湾社,距县城1.2公里的一个坪山,整合了其他部门项目建设村委会、敬老院、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养殖暖棚等。截至目前,住宅、道路、人饮、文化广场、村委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建成,计划安置山上农户187户848人。这个安置点还有特色就是,解决了大部分在各村、社分散居住,居住条件差、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五保户”供养问题,对全镇范围内有搬迁意愿的140户140名“五保户”进行集中安置。目前,敬老院二层主体已建成,计划在2016年5月底前全面搬迁入住。
不能仅仅是让贫困户搬下山来,还要让农户“稳得住、改穷业、能致富”。
为了能让新居民们充分享受离县城近的便利,镇上依托安置区地理位置优越的条件,加大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能,积极鼓励搬迁群众进城务工、从事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群众致富门路不断拓宽。
如今的临洮,正在大力实施山坪区集中安置点推广发展旱作农业、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川区集中安置点扶持发展商贸流通、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园区集中安置点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千方百计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目前,全县已扶持搬迁群众修建养殖暖棚519座,输转产业工人510人。
李云玲就是从最为偏远的红叶村张家山社搬迁来的,男主人一大早就去了位于张家山社的老房子拉家具。其实,她家搬来也有快一个月了,只是前一段时间农忙没顾上收拾新家,去老房子开上“三马子”也要一个小时的路程。
现在,两口子已经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打算:虽然种地不方便了,但两个娃娃就近到安置点学校上学方便多了,以后掌柜的在外打工,她就在城里找一份超市或者餐馆的工作,十几分钟就能回到家里给娃娃们做好饭。
不仅如此,这个安置点也在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和种植区,根据农户意愿自主选择种养殖,让没精力出去务工的贫困户能够在原有土地务农的同时,就近依托高效设施农业将生活彻底安顿下来。
为了让安置点村民能够“坐得住”,渭源县上湾乡也可谓是“多措并举”。针对贫困群众顾虑较多的“住下来无事做、过生活生计难、想致富没门路”等诸多问题,先是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搬迁重点,让贫困人口先行一步补齐贫困户脱贫发展短板,而后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展商贸服务业。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住宅全部为商住一体设计,每户一层为商铺,二层为住宅。
侯家寺安置点俨然已经形成商贸一条街,这正好契合了当地农民的种植和生活习惯。在当地,药材种植和交易恰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多数农户都拿出了一半的土地种植当归和党参,年景好的一年收入五六万元。
不仅如此,侯家寺安置点还计划为安置区565户适合发展光伏发电的搬迁户每户安装3KW光伏发电设备,每年户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规划建设新型农业连栋温室,启动“公司+农户”模式,为搬迁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依托侯家寺安置区紧邻临渭高速出口和212国道线的区位优势,在侯家寺安置区规划建设占地30亩的集仓储、装卸、配送、餐饮、住宿、汽车维修等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带动安置区农户就业。
稳得住,改穷业,能致富。如此易地扶贫搬迁,车冬花们怎能不扭起来呢?“过去在深山里,几辈子人累死累活吃不上,住不好,搬出来后住上砖瓦房,又靠近县城,只要勤快就有钱挣。”车冬花和大多数农村媳妇一样,喜欢叫她们的新家为新农村。
“去年年底,各个村社派出代表到镇上来上访,不是要低保也不是要钱。”
一大早,蒲贻荣一家就开始招呼来自四乡的亲戚,事实上,他们家已经忙了好几天了,今年儿子娶媳妇。
蒲贻荣儿子的新家也是他的新家,掩藏在中铺镇上铺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漂亮的小院落中。这些崭新的民居沿着路两侧整齐排开,庭院、路灯、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一幅新农村美景。
刚从蒲贻荣家帮忙回来的李沐荣伴着邻居的热闹劲,坐在自己家漂亮的新居里,向记者讲述着以前在旧居里发生的故事:“一家老小挤在矮小的土坯房里,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孩子们上学要走好几公里的山路;村里没大夫,谁要有个伤风感冒,都得跑到乡里的卫生所……”
去年,他和一半的窑湾社村民一起搬进新家以后,终于迎来了崭新的生活:红瓦白墙的新楼房,错落掩映在山间台地上,平直的水泥路,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不仅是要拔穷根,还要可发展,更要增幸福。
怎么办?中铺镇上铺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开始就将安置点与小城镇规划相结合,实现建设模式新突破。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对接,实现在多行业规划融合对接上有新的突破。
这个突破的结果就是,搬迁户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说话间,快到中午,李沐荣上小学的女儿回来了,不一会儿子也回来了,李沐荣的媳妇迅速端出已经做好的饭打发了两个孩子。如今,两个孩子一个在镇里上小学、一个在镇里中学念书,回家只需要十几分钟。
“去年年底,各个村社派出代表到镇上来上访,把我们吓了一跳,不是要低保也不是要钱。”陪同采访的一位中铺镇干部告诉记者,这么大规模的上访,原来是希望加快易地搬迁点的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整村整社的新农村新生活。
这个小故事就是对安置点群众安居乐业最有利的诠释。
不仅是要增幸福,还要让安置区搬迁群众有“存在感”和“获得感”。
12月28日,今年入冬以来最为温暖的一天。在杨培新老汉每天都会漫步的上湾乡侯家寺安置点,同样是在漫步、感受新农村新气象的记者在街道里碰见正要骑上摩托车回娘家去吃宴席刘志军夫妇。
说起这个一栋栋二层小楼整齐排列,一条条硬化的道路干净整洁,卫生所、幼儿园、小学、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的新家园,穿戴很炫的刘志军媳妇一脸的知足和“满福”;再回忆起位于山上阴山社的老房子,她一脸无奈。
她也和远在临洮县洮阳镇半山坪上的车冬花一样,喜欢叫这里新农村。其实,她可能还不知道,集中安置区未来会有新名字,要推行城市里的社区化管理制度,对街巷重新命名,全力提升安置区民主管理水平,切实增进搬迁群众福祉。
“旧村是典型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房难的‘五难村\’,那时村里的小伙子都找不上对象!”杨培新接过了刘志军夫妇的话茬,而说起新村,“现在好了,村子里全部实现了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部建好后,这里能住下820户3690人,山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杨培新在尖山村当过村支书,后来退休到了上湾乡。他随后告诉记者,他是真正见证了这个地方的变迁,要是没有易地扶贫搬迁,侯家寺还是一片庄稼田。
说起这些,他言语间自豪满满,眼光落在这山间拔起的一座座新家园。
新闻推荐
渭源讯(通讯员吴鲁)近年来,渭源县坚持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按照全力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总体要求,逐步...
渭源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渭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