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事情,就是国家的事情。农民的喜怒哀乐,牵动的是国家的神经。他不只是研究洋芋,他是把党和国家关心农民的衷情,全部注入了农民期待所收的土壤。往小里说,他是个埋头苦干的人,往大里说,他就是中国的脊梁。他就是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名誉所长、甘肃省政府参事、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
8月3日上午10时许,记者相约来到了省农科院采访了刚从北京开完会回来的王一航教授,由于记者和王一航是多年不见的老乡,当然见面后格外亲切,无话不谈。
1948年3月,王一航出生在甘肃渭源县五竹镇路麻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农村老家务农。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当时他已29岁并成家有了孩子,凭着还算深厚的学习功底与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从此他再也离不开“三农”了。1982年1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工作,成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洋芋人生”。
在选育新品种时,除了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外,他还要考虑这项技术农民是否用得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和他的团队在国内首先研发成功试管苗全日光培养技术体系,改试管苗电灯光培养为日光培养,培养容器由三角瓶改为罐头瓶,培养简化为仅用大量元素,培养水由蒸馏水改用自来水等等,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脱毒试管苗组织培养方法,从而使繁育成本大幅度降低40%,促进脱毒种薯走进了千家万户。
2012年5月起,他不在担任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职务,闲下来的他并没有休息,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上,近两三年来,他走遍了四川省马铃薯主产区的20多个县区,组织举办农民培训班300多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多份。
马铃薯是四川省三大农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地区和高寒阴湿、二阴地区,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过去在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和屡遭灾荒的情况下,马铃薯作为高产作物、救灾作物,在四川省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生活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亲切地称马铃薯为“宝贝蛋”。正因如此,从参加马铃薯研究工作起,他就注定是将自己的一切与马铃薯产业发展连结在一起,与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主持的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品种资源征集保存及创新利用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在抗晚疫病育种和高淀粉育种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且建设了先进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成为四川省马铃薯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全省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察实验站”。
正是由于会川马铃薯育种站长期马铃薯育种工作的有力带动,使渭源县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他自己也获得了“王洋芋”的美名。
30多年来的努力,他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称赞,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奖励。他先后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2个,在甘肃全省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促进甘肃省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王一航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6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2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甘肃省“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甘肃人物”、农业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 记者马进帅
新闻推荐
甘肃省优质饮用水生产新添实力品牌 “渭河冰泉”系列饮用水投产
【本报讯】由甘肃中亚高原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渭河冰泉”系列饮用产品近日正式在渭源县会川镇黄香沟下线,填补了当地没有新型瓶装水、桶装水、新型袋装水生产线的空白,也为四川省饮用水生产增添了...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