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兵
时下正值入伏天气,记者一行走进渭源县峡城乡,虽然烈日炎炎,但处处能感受到发展的氛围和建设的热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完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康家村整村推进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深入田间地头院落,无论是千亩陇薯原种示范点还是新发展的百亩速生核桃基地,又或是养殖专业村,所到之地,一派生机盎然,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近年来,峡城乡在渭源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全面贯彻落实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增活力,稳中求进促跨越,统筹城乡惠民生,改进作风抓落实”的总体要求,以***、精准脱贫工作为统揽,以抓住“四个重点”,巩固“两个成果”,打造“两个中心”的“4221”工作思路为出发点,全乡党政干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推进峡城富民强乡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壮大产业 撬动增收杠杆
走进峡城乡,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因地制宜建设的村庄,更多的是漫山遍野的中药材和马铃薯产业——那里孕育着峡城农民的致富希望。
“峡城没有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近年来乡上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致富主业\’的方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全乡在以中药材和马铃薯为主的种植业、以多种养殖为主的畜草产业、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劳务四个产业上有了新的突破。”峡城乡党委书记单凯军如是说。据了解,2015年该乡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除了狠抓优势产业外还突出了特色产业的培育。种植方面:依托康家村整村推进项目500亩马铃薯种植子项目,在康家、大林、脱甲山、杨庄发展马铃薯良种种植1000亩,共向群众免费发放马铃薯原种117.5吨,其中康家整村推进项目中解决87.5吨,另外向县种子站衔接30吨。养殖方面:依托康家村整村推进项目,在康家村发展养牛产业,安排养牛户96户,其中贫困户69户,贫困户全覆盖,投放基础母牛96头,目前正在改进圈舍,预计在9月份完成投放。劳务输出方面:为了提高劳务产业的增加值,今年乡上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期430人,其中引导培训202人,技能培训228人,劳动力技能鉴定75人,劳务输转944人,实现劳务收入达到了2623万元,两后生招生培训实现了全覆盖。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全乡利用招商引资,在秋池湾重点培育旅游和金银花种植产业,在2011年引进的正东房地产开发公司,追加投资500多万元,续建永丰农家乐二期工程,新建休闲、住宿场所500多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000多平方米;引进甘肃九间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资金500万元,在秋池湾村首批发展金银花订单种植35户,100亩,其中贫困户26户。同时,乡上自筹资金3.2万元,在陕西杨凌购买三年生速生核桃苗5600株,用于对历年栽植的1500亩核桃示范片带内的死苗、缺苗进行补栽。并结合退耕还林,今年在大林村新发展速生核桃200亩,栽植核桃苗8100株。此外,积极助推网箱养殖产业的发展,通过为养殖户协调双联贷款、信用社贷款,帮助联系销路等手段,不断壮大网箱养鱼产业,截至目前,网箱养鱼户达到了7户,养殖箱体8个,养殖水面面积达到了25亩,鱼存栏量达到了50多万尾,年利润可实现200多万元,这一产业的崛起将成为峡城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进一步夯实群众增收基础。
统筹城乡 绘就和美蓝图
乡镇上,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盏盏路灯有序排列,展现出一幅宜居画卷。乡村间,村社道路平整通达,自来水入户方便省心,老幼悠然自乐,阵阵笑声犹如缕缕春风浸润心田。峡城乡党委政府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该乡坚持以乡镇和村庄为突破口,高点定位,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全力推进,不断做美村庄、做优乡镇,乡镇内的各项社会事业软硬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有效发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突出重点,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明显好转。今年以来,该乡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部门筹资,组织社会捐助,群众义务投工等手段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使全乡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在农村公路养护上,全乡组织村、社干部发动群众在农闲时间养护村社道路23公里,拉铺砂620方。乡上自筹资金1万多元,对沈海公路峡城段道路进行了平整维修。在水利水保上,全乡通过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加快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峡城灌区维修工程进度,预计工程将于8月份完工。同时努力提高自来水通水率,乡上自筹资金4万多元,对大林、峡城村自来水原有水源地进行了更换,提高了自来水的通水率,改善了水质,目前全乡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8%。在城乡建设上:编制完成了脱甲山、大林两村村庄规划;完成了峡城街道及农贸市场的路灯安装工程,安装路灯83盏;完成了峡城农贸市场的绿化工程;完成峡城街道临街铺面自拆自建240平方米;在农贸市场依托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建农户商铺及住宅20户;利用自筹和捐款资金的形式投资5.8万元对峡城村文化舞台进行了维修。
此外,峡城乡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按照精准贫困对象、精准致贫原因、精准帮扶措施、***管理、精准考核管理“五个精准”,通过定目标、定规划、定措施对贫困村户进行扶贫。据悉,峡城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四个扶贫对象2220人。2015年县上下达该乡康家、大林两个村为整体脱贫村,计划减贫329人。在具体工作中,该乡通过开展调研走访,帮助贫困村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帮助贫困户制定发展计划,并和村两委一道解决群众关心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实施扶贫项目,实现了双联和***对象的高度融合。
党建引领 奏响发展强音
开展“便民直通车”和“民事代办”活动,全乡8个村都设立了村党员服务站、民事代办服务点、党代表活动室等,通过党代表接待日、党代表走访、乡村干部代办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劳务输出等各种服务。秋池湾村党支部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合作社2个,引导群众栽植金银花200亩……如今,在峡门大地上,一项项深入民心的工作,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让群众感到很温暖。
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峡城乡始终把经济建设与基层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先锋引领行动,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锻造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和时代先锋,形成了经济发展保障基层党建,基层党建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峡城乡深入开展了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全乡紧扣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和基层组织工作,抓班子,带队伍,强基层,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用,为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整章建制,大力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一是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特别是“三重一大”事项必须上党委会研究决定,形成了浓厚的民主决策氛围,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有了明显加强。二是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乡干部学习制度,制定了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三是进一步加强了乡党校建设,充分运用配备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村社干部、非党致富能人、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党员等29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乡党校的阵地作用。四是结合示范点建设建成秋池湾、门楼寺2个基层农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成杨庄、峡城两个党建示范点,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1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狠抓落实,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该乡立足实际,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总抓手,强化措施,大胆创新,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督促班子成员落实好分管领域内的“一岗双责”责任,并积极有效解决扶贫攻坚、招商引资、联村联户、灾后重建和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使得党员群众满意。截至目前,先后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6次,召开党委会6次,党支部书记汇报会6次,专题研究部署基层组织建设工作2次,开展党建专项督查2次,二是健全落实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体系。建立乡村干部驻村轮流值班制度,保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87名党代表目前已接待群众来访40多人次,归纳整理提出意见建议20多件,为群众开展代办事项36件,使其成为“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促发展”的有效平台;三是加强村级活动场所阵地建设,乡上筹集资金6.5万元对大林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扩建,目前主体已完工。对杨庄、门楼寺、康家3个村级活动场所版面进行了布置,办公桌椅进行配备,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四是全力整顿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通过强学习、严制度、抓队伍、重产业等措施,投入30.24万元,对秋池湾村容村貌实施了美化、亮化工程;五是按照发展党员的总要求和发展党员“四推三定两票决”工作法,至目前新发展党员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名;六是健全完善了结对帮扶制度、走访慰问制度、谈心维权制度、老党员生活保障制度、生活困难党员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制度,乡、村两级累计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离任村干部等走访慰问共计115人次;七是狠抓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开展村级办公经费审核,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发放村干部报酬。培养24名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八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结合规范化站点创建活动,推进远程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九是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3个社区报道,开展志愿服务20人次。十是大力推行党员“先锋指数”和党组织“先进指数”评价管理体系,上半年全乡385名党员和11个党支部参加了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了公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峡城乡党委、政府将立足乡域实际,着力解决关系全乡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建设廉洁、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向县委、县政府和全乡党员、干部、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闻推荐
大渭河梦圆“三部曲” ——渭河源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纪实
本报记者赵全福通讯员王纲探源渭水八百里,寻根文明五千年。同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一样,渭河在中华文明的孕育过程中举足轻重。渭河发源于渭源县城西南的鸟鼠山系,《尚书禹贡》载:“禹导渭自鸟鼠同...
渭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渭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