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幸福梦
漳县发展手工编织引领妇女居家灵活就业见闻
本报记者 王雨 通讯员 李彬 陈奇峰
前不久,漳县盐井乡杜家庄村村民杜爱爱每天都早早地来到漳县贵清山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参加县妇联举办的手工编织骨干培训。“北京来的老师讲得真好,通过几天的培训,不仅解决了以前遇到的一些难题,我还学会了好几种新的编织技巧。”杜爱爱说,仅2014年11月、12月,她就编织了150双手工拖鞋,在县妇联的牵线搭桥下售往北京编织企业,挣了6000多元。
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促进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漳县把发展投入少、见效快、就业门槛低的手工编织业作为服务妇女、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按照“抓培训、建基地、找市场、寻支持”的工作思路,加强技能培训,搭建发展平台,积极整合资源,多方争取支持,有效推动了手工编织业向产业化、市场化、精品化发展,实现了妇女增收和产业发展双赢。2014年,漳县被省妇联列为全省15个手工编织试点县之一。
授人以渔送一技之长
漳县手工编织业基础薄弱,技艺高超的编织巧匠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漳县将妇女技能培训放在首位,在全国妇联和省市妇联的资金技术支持下,邀请北京有关企业的专家对全县有意愿从事手工编织的妇女进行培训,增强了学员们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为促进妇女就业夯实了基础。目前,漳县先后在武阳、草滩、东泉、金钟、三岔等乡镇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妇女1500人次。
为了更好地发挥能人带动作用,漳县邀请专家对全县60名手工编织技术骨干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授,提高编织技能,再通过技术骨干指导帮助其他妇女完成质量提升、技能升级的任务。同时,还向渭源县妇联派出手工编织老师,辐射带动渭源县培训手工编织妇女200余人。
搭建平台促产业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地方特色不明显、专业队伍和经纪人队伍欠缺成为制约漳县手工编织业发展的“短板”。去年,漳县妇联牵头,在县妇女儿童培训中心注册成立了漳县贵清山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吸收会员65人。并以协会为突破口,在武阳镇和草滩乡侯家村建立了两个手工编织基地。
县妇联还将县妇女儿童培训中心的两间商铺建成漳县手工艺品展卖中心,为协会开展技能培训、展示产品、洽谈业务提供了平台。目前,漳县贵清山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已通过县妇联的牵线搭桥与北京元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完成了第一批手工钩包订单业务,销售收入2万元。
漳县贵清山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方小梅介绍说:“前不久,县妇联组织我们到北京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在正在和北京的企业协商在漳县建立手工编织厂。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万元以上。”
发挥优势拓展新市场
为了解决手工编织产品的销路问题,漳县把各种展会作为宣传展示漳县手工编织产品,吸引客商拓展的好机会。去年,漳县先后组团参加了兰洽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妇女创业就业展示展洽会等各类会展,有效扩大了漳县手工编织产品的知名度。县妇联紧紧抓住全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机遇,着力将手工编织产品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期间,草滩乡侯家村编织基地的农村妇女利用毗邻国家4A级森林公园贵清山的优势,在庙会集市设立了手工艺品销售点,受到了游客欢迎,实现销售收入近2万元。
县妇联充分发挥漳县是全国妇联定点帮扶县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将漳县手工编织产品推向市场,帮助寻找订单。在成功完成北京元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首批订单后,又签订了精品手工编织产品订单,并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借力电子商务平台,在淘宝网开设漳县手工编织产品专营店,为产品开拓了销售新渠道。同时,争取到全国妇联培训资金20万元,省妇联支持试点县发展手工编织资金20万元。今年已向86名从事手工编织的妇女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72万元。县妇联还将IFAD项目中26万元滚动贷款重点调整到石川乡虎龙口村羊眼沟社,用于发展村手工编织业。
县妇联主席杜慧娟说:“下一步,我们将把重点放在扩大规模、拓展市场上,推动其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把漳县的手工编织业做成大产业,实现大效益。”
新闻推荐
苗木产业:绿了家园富了乡亲5月5日,渭源县群众正在采挖外销的云杉树苗。如今,苗木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本报通讯员曹新杰本报记者陈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渭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