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适宜技术护佑健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甘肃省乃至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医少药,乡村医生就用针灸、推拿、敷贴、汤药等中医药治疗手段,以最低廉的成本行医救人,由于花钱少,疗效好,很受群众欢迎。“一根针一把草,治疗疾病是个宝。”当时广为流传的这句顺口溜,生动展示了中医药在广大农村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医药的简便低廉反而成了劣势。中医药挣钱少、耗时多,年轻医生不愿学、不爱干;与此同时,中医药见效慢、疗程长,习惯了西医短平快节奏的患者也不待见。于是,曾经是个“宝”的中医药在基层渐渐衰落,曾经是村医看家本领的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也被丢到了一边。
“我爷爷、父亲都是村医,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赵惠虎今年28岁,是渭源县莲峰镇选道村村医。“之前,村上没有卫生室,爷爷和父亲都是在家给村民看病。”赵惠虎说。
打赵惠虎记事起,父亲已经接替爷爷开始给村民看病。开药、卖药、打针、输液,每年给村里娃娃打防疫针。印象中,这些就是父亲的主要工作。当时,政府补贴少,村医的收入绝大部分靠卖药维持。选道村经济落后,村民收入低,用不起太贵的药,有病能拖就拖,因此,父亲一年忙到头,挣的钱还比不上外出打工的村民。
2008年,赵惠虎从定西卫校毕业后,回到选道村,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了自己的村医生涯。工作不久,新一轮医改启动了。
取消药品加成、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这项改革令赵惠虎懵了。当时,他已经习惯了像父亲一样,靠药品差价来维持村卫生室运转,突然间,这笔钱不让挣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很快,新政策下来了,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国家每月补助200元;打防疫针、建健康档案、辅助开展妇女病筛查等公共卫生服务,每一项都有补贴,一年下来有6000多元;2013年,省上又提高了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中医每人次6元,西医每人次5元,收取的诊疗费全部归村医所有,这笔收入每月下来也有1000多元。全部加起来,赵惠虎每月的收入能有2000多元,比改革之前高多了。
最让赵惠虎高兴的是,2012年,作为定西市首批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村医,他免费学到了10多项新技术。
为了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2年,省卫计委在全省发起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首当其冲的培训对象就是村医。省卫计委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对全省所有村医进行一轮培训,使每一名村医都能掌握15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
根据省上安排,2012年,定西市对全市疾病谱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痹症(关节炎、风湿病等)、腰痛病、颈椎病、胃脘痛、哮喘、偏头痛、失眠、面瘫、小儿伤食、妇科病等位列前10位的地方常见病多发病。针对这些疾病,定西市有针对性地选择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熏蒸、蜡疗、药浴、埋线疗法、针刀疗法(舒针、平衡针等)、中医正骨等1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在全市进行培训推广。
赵惠虎在县上参加了第一轮培训后,又到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免费接受了为期15天的培训。这些技术简单易学,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经过两轮培训,从来没学过中医的赵惠虎熟练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刮痧等10多项技术,省上还为卫生室配备了相关的中医诊疗器械。学成回来后,赵惠虎把这些技术一一用于临床。
“我在学校学的是西医,对中医不太了解,说实话,没学之前,我心里还有些怀疑,这么简单的技术能治病吗?”赵惠虎坦言。
实践证明,这些技术真的管用,村民们常得的关节炎、肩周炎、急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病,西医没什么好办法,也就是吃止疼药或者打封闭针。而通过针灸、推拿按摩、蜡疗、熏蒸等办法治疗后,几个疗程病情就能得到明显缓解。
用推拿疗法治疗感冒,效果非常好。以往,村民们不论大人小孩,感冒了都习惯吃药打针,稍微严重一点就要求输液,还以为这样好得快。殊不知,这样做的恶果是既多花了钱,又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和输液风险,降低了自身抵抗力。现在,通过推拿、刮痧等方法,不用吃一片药,就能有效缓解感冒症状,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特别欢迎。
此外,按照甘肃省的相关政策,用这些中医适宜技术治病,村民不花一分钱,新农合全部报销。效果好,还不花钱,这样的好事村民自然欢迎,来卫生室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作为技术服务收费,新农合报销的这笔钱全部归赵惠虎。干得多、挣得多,赵惠虎越干越有劲头。
新闻推荐
中央电视台拍摄渭源战国秦长城中央电视台拍摄渭源战国秦长城本报渭源讯(记者王雨通讯员王纲)日前,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大型探秘类历史人文纪录片《东方帝王谷》摄制组一行来到渭源县,深入战...
渭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渭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