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逃归隐的故事把我引领到渭河源头的五竹寺。
1402年7月,明燕王朱棣不满建文帝限制诸王权利的削藩令,起兵靖难。11月,朱棣攻破京城,朝廷文武望风投降,建文帝焚火烧宫后下落不明。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西部小城渭源,却自此流传着建文帝朱允炆及随臣郭节等人,为避靖难逃亡至渭水上游清源河边的秀峰山,削发为僧而隐居的故事。成书于1926的《创修渭源县志》也对此有所记载。尽管朱允炆在秀峰山寺削发为僧一事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然而其随臣郭节在秀峰山为僧而终其一生是确定无疑的。
郭节主持秀峰山寺后,移植山南红、黄、白、绿、蓝五色竹于禅院,自号“五竹僧”。其中寓意是郭节心志的表现,竹者,朱也,对竹如对朱允炆;而五彩则象征朱允炆的天子之气。当地人出于对郭节忠贞之举的仰慕,随将秀峰山寺取名为“五竹寺”。
我和朋友在四月初的一天慕名来到五竹寺。驱车从一面返青的山坡上盘旋而上,山路边是舒展的田野,看到有春播的乡民,并不见胜景的模样。却不料上到山坡的高处,突兀的就有了松树,看到了松树下悬挂着“五竹寺”匾额的寺门。
推开寺门,令人心惊背悚的是,我们已处于山崖的顶端,脚下是深不见底,松涛汹涌的陡立涧壑,大家随即惊奇而兴奋的长啸了。
看守山寺的老者并非身着袈裟的和尚,却慈眉善眼地说,客人们来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是没有坐的地方,这里原本就是拜佛的所在。
佛窟开凿在悬崖之上,依悬空栈道南行,石窟长廊里,大佛殿、观音殿、清圣祠、马王殿等殿阁一字排开。崖壁上,佛塑像色彩鲜艳,大多是近年来新塑的,我知道那原有的千百年前的塑像,或焚于明末的战乱,或毁于文革的破坏。我在石窟里寻觅那传说中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绘画,明知无从寻得,却存一份侥幸的期望。
五竹寺因郭节隐居事和五色竹而扬名陇上,让人们为郭节的忠贞而咏叹,为五色竹的斑斓而称奇。而我此时却醉心于眼前苍翠无边的松涛林海。一眼望去,松林如绿色浪涛,依山势翻卷而去,直抵山腰,没入云雾的深处。而近前的松树上,许多去年未落尽的松塔还悬挂在松枝上轻轻晃动,微微张开的松塔口里,隐约可见粒粒松子。在颗颗巨大的松树间,虬枝横斜的杂树缠绕着杆杆劲立的翠竹,给彩色的禽鸟营造着快乐的家园。一阵阵婉转清亮的鸟鸣生动了幽静的山谷,淘洗和愉悦着游人的心。看厌了陇中连绵的黄土沟壑,却不想在这里有着这样的绿色胜景。我想起了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游这里时的即兴题联:“五竹交相辉,万松成大观”。
五竹寺凭依浓厚的人文底蕴、宗教氛围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当地人民举行文化活动和表达夙愿祈求的地方。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十里八乡和周边各县的乡民和远道而来的旅游者便云集这里,盛大的庙会和热闹的“花儿”会使这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拜佛祈福,对歌交友,踏栈道访古人遗迹,钻松林觅五色彩竹。
站在山头,看山下清源河水汩汩流淌,望山后露骨雪峰云波诡谲,远处峡口水库碧波荡漾,而眼前秀峰山松涛涌动,真是个青山秀水的好去处。我不由吟哦起明代陇上著名诗人书法家王了望的诗句:“山行到处即为家,饭煮胡麻雪煮茶。欲借白云一赠客,天风齐扫入松花。”
在整个陇中,大自然是偏爱渭源的。这里因孕育了中华八千年文明重要源头的渭河而扬名,因鸟鼠山、太白山、解板沟、莲峰山、首阳山等名山胜景而醉人,而将自然的美景和人工的创造完美融合的,莫过于这钟磬声里松竹掩映的五竹寺。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