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最有效方法是预防疾病,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最直接的手段之一。要通过健康教育减少病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要实现健康教育全覆盖,探索建立以家庭为单元的多形式健康教育模式,让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本着这样朴素的思路,2009年以来,甘肃省卫生厅启动实施了“健康教育进家庭”工程,并将今年确定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年”,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热潮。
健康教育进家庭
2009年,卫生部公布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不容乐观,总体水平仅为6.48%,农村居民只有3.43%,其中,在慢性病预防方面的健康素养比例最低,仅为4.66%,中西部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还要低于这些平均标准。调查中所指的健康素养是一种健康生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人能健康生活,并且可以长寿,而缺少这种能力就可能生病和影响健康。
据此,同年,省卫生厅在全省卫生系统提出并实施了“健康教育进家庭”工程。那一年,甘肃省部分城乡居民收到了一份“健康大礼包”,里面装有:《致全省居民的一份公开信》、《健康66条》读本、《健康66条图解手册》、“体重指数速查卡”“限盐勺”“限油壶”等。一批批健康教育巡讲专家相继走进社区、村组,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大礼包”内容,讲解相关疾病防治知识、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和理念。
此后的几年间,围绕这项工程,省卫生厅打出一套“组合拳”。2010年,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成立,当年,启动并实施了“健康陇原行·健康教育进机关”等巡讲活动。随后,通过选拔、考核,全省首批71名专家被聘为甘肃省健康教育巡讲专家。全省各地也相应制订了巡讲工作方案,组建了巡讲团队,巡讲活动逐步延伸进学校、企业等社会各个层面。在巡讲中,专家大力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培训健康生活技能。几年来,全省累计开展了健康教育巡讲活动1.1万多场次,受益群众达到200万人次。
健康文化刷上墙
“米醋白矾和碱面,去除脚气很方便”“花椒茴香加粗盐,既能除湿又驱寒”“家中生娃有风险,住院分娩不掏钱”……近日,在渭源县莲峰镇选道村新建的小康村社中,记者看到,每户民居临街的墙面都被刷成了“宣传画”,一墙一验方,一墙一政策,一墙一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形象生动的漫画,一路看过去,就像走进了健康课堂,与村民息息相关的防病保健知识、卫生惠民政策、预防接种知识等,全都刷在墙上,村民看得懂、用得上。
这些墙被称为健康文化墙,是省卫生厅摸索出的健康教育新载体,即利用农村醒目处墙面,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的知识、民间单验方,以及根据中医疗法编成的歌诀等内容刷写在墙上,方便村民学习和掌握。为了保证宣传内容的科学性和普及性,去年,省爱卫办、省健康教育所专门组织专家编制了《甘肃省健康文化墙效果图集》。图集共收录了55幅效果图,具体内容包括当前新一轮医改的诸项政策、卫生惠民政策以及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等防治知识。
在什么地方刷什么内容,各级组织也做了分析和研究,如乡镇、村公路干道两侧墙体、主要街道、社区广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处的墙面上,侧重于宣传健康文化、卫生惠民政策、“健康素养66条”等;村社醒目处墙面上侧重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疾病等的防治,如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关节炎、感冒、胃病等以及民间单验方、食疗等有效方法的宣传,方便村民学习应用。
“墙上的方子管用呢,我的腿子疼,照着方子找来茴香、花椒、艾叶,再把粗盐炒热放进袋子里,绑在腿上,效果好得很。”选道村村民兰东介绍,当初要刷墙时,村干部来征求意见,还让他们看了刷写的内容,大家觉得不错,既实用又美观,全村几十户人家没有一户反对。征得了村民的同意,去年年底,省疾控中心出资,在该村刷写了48面健康文化墙,全部采用丙烯材料,易清洁,不褪色,这也是目前全省刷写最集中、最全面的一组健康文化墙。
“我们村的文化墙现在名气可大了,经常有邻村的人来抄墙上的方子,方子里的药材、食材老百姓家里都有,实用得很。”选道村村长自豪地说。
“与传统的宣传册子、折页相比,健康文化墙使用周期更长、宣传效果更好。”省疾控中心王新华算了一笔账,以选道村为例,一面墙总投资不到100元,除了政策性的内容会根据时势变更,其余常识性的知识还有中医药验方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可以长期使用。而纸制的宣传资料,通常字小、内容多,农民看得很吃力,拿到家中没几天就包东西或者引火用掉了,达不到长期宣传的效果。刷在墙上就不一样了,内容精炼,语言易懂,再加上好看的漫画,村民每天过来过去随便瞄两眼也就记住了。
据统计,自去年9月以来,全省各地共刷写、喷绘类似的健康文化墙3万余面,成为甘肃省在广大农村推进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健康技能人人详
4月初的一天,在渭源县莲峰镇选道村卫生室,村医赵惠虎正在为村民兰国玺拔罐治疗。兰国玺最近忙着干地里的农活,一不小心扭了腰,疼得直不起身,于是来到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就医。连着治了3天后,他的腰没那么疼了,走路也能直起身了。
“像这种病,7天一个疗程,再治4次,基本就好了。”村医赵惠虎自信地说。赵惠虎今年27岁,他的父亲曾经是村上的老村医。2008年,他从定西卫校毕业后,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年轻的村医。
去年,省卫生厅决定,对全省村医开展系统培训,使其掌握15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依托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省卫生厅建立了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并成立专家库,根据全省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排序,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目录中,筛选出约50项符合甘肃省情的适宜技术。按照省上统一培训规划,赵惠虎来到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了为期15天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老师根据他们村常见的病种,手把手教会了他1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拔罐、蜡疗、刮痧、艾灸等。
回来后,赵惠虎将这些技术一一试着用于临床,疗效还不错。按照甘肃省的相关政策,用这些技术治病,村民不花一分钱,农合全部报销。
不花钱还能看好病,这样的好事村民自然欢迎,加上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价也便宜了,来卫生室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赵惠虎的手法、技术也越来越纯熟,看病越来越自信,村民也打心眼里接受了这个年轻的村医。
“健康教育进家庭”工程还赋予了赵惠虎多项任务:召集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相互交流健康保健心得;教村民学会几项中医适宜技术;教村民掌握基本的健康技能养生保健方法等。
“有时头疼感冒了,按村医教的方法,用碗边边、梳子背刮一刮、按一按,就好了。”村民张志英说。
今年,围绕“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年”这一主题,甘肃省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逐步健全“保健在家庭、小病到乡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模式,从源头上减少病人、减少大病。
新闻推荐
渭源县城郊公路拓宽改造现场一片忙碌景象。今年,该县公路建设按照城区带城镇、城镇带农村的思路,不断完善城乡路网布局结构,狠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本报记者张子恒...
渭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