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2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1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3
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谣,花儿会则是展现民间歌手们才华的舞台。以甘肃渭源、临潭、康乐、岷县等地为中心的洮岷地区,每年都要举行众多的花儿会。洮岷花儿会风格十分独特,以爱情为主要内容,多民族用当地汉语方言口头传承的民歌,也叫山歌、野曲、野花儿。
环境
据著名民俗专家柯杨先生考证,花儿是在明代出现的(见《“花儿”溯源》一文)。他认为:由于今天洮岷地区的汉族大部分是明代从江南迁移过来的,因而,花儿最有可能出现在明代。
渭源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是古丝绸南路上的重镇,位于甘肃中部、定西中西部,北靠定西、临洮,东接陇西,南连漳县,西与卓尼、临潭、康乐毗邻,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植被物产,是陇上生态旅游胜地。
麻家集镇位于渭源县西部,坐落于南屏山麓,距渭源县城66公里。东与上湾乡相连,西与峡城乡毗邻,南连田家河乡,北与临洮县三甲乡接壤;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暖,民情淳朴,素有“小江南”之称。高石崖就在麻家集镇正东方,因七座陡峭如削的山崖拔地而起,并列而得名。
麻家集地区的花儿会,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小壑山开始,五月十八日塌崖湾花儿会,五月二十二的关山,五月二十三的打钟湾和八戒沟法云寺,五月二十七日的南屏山麻黄岭,六月初六的高石崖花儿会截止。在麻家集众多花儿会中,高石崖花儿会的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这里不仅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纵情娱乐的大好机会,而且是人们身心得以松驰、精神得以解脱、感情得以渲泄的最好环境。
对歌
据渭源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人们在风和日丽之际,来到风光灵秀、寺庙林立的地方,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也利用这难得的农闲时节游览山水风光,交流感情。许多年轻人在唱神颂佛之余,也祈求婚姻美满,年轻异性之间也在用歌声进行试探交流。久而久之,男女间唱“花儿”、谈情说爱也就成了庙会的重要内容,到了后来,庙会的宗教迷信色彩日趋淡薄,而唱“花儿”的成分却不断增加。随后,逐渐演变成了“花儿会”。
渭源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石崖花儿会常常是吸引了麻家集周边远近三县(渭源、临洮、康乐)十里八乡成千上万的花儿爱好者前来朝山对歌。每当花儿会开始时,正是人们忙完春播夏锄农活较少的时机。他们着时装、打花伞、拿彩扇成群结队,自发向朝山会地点集中。在途中放开歌喉,漫花儿借以寻找朝山伙伴。在花儿会上最使游人们陶醉惊奇的,就是歌手们即兴创作,许多精彩妙语,并非来自歌手们平素的苦思冥想,而是在激烈的对歌交锋中的才华流露。在对唱中,不论对方提出的问题多么刁钻古怪,也要即刻用歌词做出圆满回答;否则,必将成为对歌失败者,引起听众的讥笑而难以下台。
高石崖花儿会一般先在高石崖山顶唱开,中午以后人们开始向山脚下的乔家滩转移,在上山的必经之路,歌手们顺手从路边上扯上几把马莲叶儿拧成绳,牵住两头,拦在路上,开口便唱:“杆一根,两根杆,马莲绳儿把路拦,看你高出过呢吗绳下钻?”这就是“马莲绳拦路”。若你能应答自如,随口唱和,就算闯过了第一关,便有资格加入到对歌的行列。常见的唱词有:
针两根,一根针,
你是谁家外甥谁家姓,
谁家门上长成人?
针两根,一根针,
两个(gai)外家一个姓,
妈妈连大大(父亲)两个心
……
这奇妙的一问一答,由答者说出了妈妈逝世后,父亲娶了继母,即两个外家,以及儿子遭受继母虐行的痛酸,即妈妈大大两个心。
改革
如今的花儿会上,除对唱《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历史故事,青年男女倾吐绵绵爱慕深情的传统花儿外,逐渐把歌唱党的政策给“三农”带来的实惠和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感谢党恩列入主要内容,如:
铁匠炉里打银针,
农机翻地替牛耕,
……
庄稼汉把西瓜香蕉吃上了,
连城里人生活一样了。
在对歌的过程中,随着调令和唱法的异同,歌手们逐渐分成不同的阵营,边唱边结伴在山间游转。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花儿会的最后程序是“敬酒告别”。只听歌手唱道:“园子里的红根沓,叶叶儿括了根留哈,你要走了把魂留哈,我想你了和你的魂说话”;“黑了黑了实黑了,麻阴凉掩过路了,眼看情人走远了,活割了心上的肉了。”至花儿会结束时,人们才从怀里掏出各自带来的自酿烧酒,相敬告别:“渭源是个好地方,高石崖花会年年唱,花儿漫歌九霄上,明年还在这里浪。”
传承
研究人员认为,花儿会虽然是一种民间文化集会,但也具备市场的一般功能,属于农村市场的一种形式。
据有关资料记载,花儿会是我国西北独有的一种农村文化娱乐形式,以寺庙为依托、说唱为形式的一种民间传统节目。这种“民间的游艺是有季节的,按期举行迎神赛会,或开骡马大会,是交易兼娱乐的性质。”花儿会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两大支流湟水、洮河流域以及渭河源头地区。渭源县目前有规模的的花儿会有7处。
高石崖的花儿种类多样、内容多样、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性松散型。绝大多数花儿歌手是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属于非家族性传承的。
保护
“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一首《古鄯行吟》,明朝诗人高弘(1465-1487)将花儿一词最早定格在中国的诗文中。古鄯,就是今天青海省民和县古鄯乡。解缙在诗中称花儿为“短歌”,后又有石槚之将花儿称为“羌声”留在诗文。
花儿的主旋律是歌唱自由爱情的,不受文学格局的束缚,发自最朴素、最真诚的思想境界,信口漫来,俚语俗言,逢场作戏,出口成章,以几分钟的构思道出心怀。花儿在解放前被人们视为“野花”、“草文章”。由于对花儿的错误观点,认为“草文章”难登大雅之堂,故尔很少,几乎没有遗留花儿的书面记载,在当地流传的民间花儿也不多。2008年,著名民俗学家柯杨教授撰文就目前花儿研究的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视野仍不够开阔;方法有所改进,但还没有出现新的重大突破;回顾历史和研究“过去”(传统)的多,着力探讨“现实”问题和应用研究的少。
人民创造了花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开拓着花儿的演唱领域。近年来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群众歌唱活动的积极支持和鼓励,是花儿会不断增多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随着非遗项目的推进及各地各种演出形式的开展,“花儿”这种原生态的民俗传统文化渐渐走到台前。
近几年,渭源县先后举办了“花儿演唱会”、“花儿大奖赛”等活动,把从前所谓的“野花”推向文艺舞台。1985年有“花儿皇后”之称的汪莲莲与杨永红、祁肃兰、马壮福、马立辰,代表渭源参加全省花儿大奖赛并和杨永红夺取并列第一名(渭源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一)的好成绩,从此渭源的花儿在花儿艺术的海洋中绽放光芒。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1年12月30日,经过工程建设者5年的艰苦奋战,被喻为“陇山都江堰”工程的3号和6号两大重点隧洞终于顺利贯通。至此,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已贯通17座,陇原人民实现“...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