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佳丽
通讯员张虎强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场春雨,墒情饱满,农民欢欣,万物复苏,通渭县榜罗镇的春季植树也推向了高潮。
刺槐643880株,油松22000株,侧柏177500株,云杉48558株,三毛桃149893株,核桃15200,花椒112500;面山绿化栽植200亩,行道树22.5公里,义务植树228000株;退耕还林12400亩;金银花涉及五个村1094530株。这是一个规划单,也是播种在榜罗大地的一片绿色梦。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分批从天水武山县进入到榜罗,这支红色的革命队伍,筚路蓝缕,不怕远征难,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浓重的红色足迹。今天,还是这片土地,广大干群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栽植着一个绿色梦。
1600株树苗点染春色
去年,是庙滩村大发展的一年,庙滩村村支书闫任农忙的不可开交:通村路变成了水泥硬化路,村址旧貌换新颜,村址文化广场也硬化了,配备了健身器材,修建了乡村大舞台。可是,有一点让他心里实在不满意:硬化的水泥路两旁光秃秃的,下一场雨,松软的路肩就会被雨水冲走,甚至,雨水会从硬化路下面流过,让路面成了“桥”,这让他很担心。村址是新的,在文化广场周围也有很多精美的宣传栏,但他始终觉得缺少什么。
缺绿色!
是的,缺绿色。他当即把村干部叫到村址,开门见山,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9个社的社长分头通知村民,仅两天时间,1600株树苗,从常榜路到庙滩村址硬化路的两旁,站立了两排苍劲的侧柏树;村址后面的山上,也铺满了翠绿。
扎根,守住这方水土
先锋村是今年通渭县县委书记的联系村,也是此次榜罗镇春季植树新一轮退耕还林的主战场,今年规划植树1582亩。其中,核桃200亩,毛桃300亩,侧柏和刺槐1082亩。先锋村是榜罗镇最偏远的村之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发展相对滞后。进入先锋村,从史家庙街道到先锋村址有一条硬化路,今年栽植了3公里的行道树,形成了一道绿色走廊,打造了一处美丽的道路景观。这是榜罗镇党委副书记邢建刚带领群众一棵棵栽种的,他今年担任先锋村驻村组长,和驻村帮扶队员们住在村上、吃在村上,退耕还林是他到村后开展的第一项重头戏。
村上有很多年轮很大的树,然而这些树,却很孤独,陪它们长大的一代人,现在多半从山里走了出去,到城里务工或是上学,也有很多男人在就近的城市务工,村子里剩下老人,小孩和部分带小孩的女人。走出大山的80、90后,不愿回乡,成块的耕地撂荒闲置,珍贵的土地资源被浪费了。逯湾村的刘长世,老伴去世早,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外面打工,他在家照看孙子。拿到分发的核桃树,老人带着孙子到植树点栽植。坐在坡上,他给孙子指着自己栽的树念叨:“这是爷爷栽的,现在树苗和你一样高,等树苗长高了,你也就长大了。你长大之后不要再像你大一样出门讨日子喽,就在咱们这里把日子过好,把后代养活大,养活成人。”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首席记者张子艺)昨日,由甘肃省文联,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书法进万家,户户挂中堂”,甘肃省文联向通渭县农户捐赠书法作品活动启动仪式举行。这是继2014年甘肃省文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书...
通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