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通渭新闻 > 正文

热情支持戏曲剧目创作

来源:兰州日报 2015-12-27 13:27   https://www.yybnet.net/

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下达恰逢其时,引起四川省戏剧界广泛响应,特别是市县级的专业戏曲团体和民间剧社同仁有着强烈共鸣。这部文件把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到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的国家战略来认识。并且全面的、系统的、权威的从根本上制定了具体政策,支持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高端而务实。

有人说,一些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剧本创作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戏曲艺术的传统“独特作用”,就应该直面现状而奋起改变戏曲特别在基层的艰难困境。“空谈误国”;空喊戏曲,不全面将这部文件的科学目标落到实处,也会误事,于民无利,于国无益。戏曲的生存与发展设计到编制、资金、场地、教学、人才培养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个系统有序的综合工程。在笔者看来,四川省戏曲剧目的创作要下大功夫来抓,这是一度创作,是一剧之本,万万不可歇竭,不要等待有一天好本子会从天上掉下来。戏剧史告诉我们,有了好剧本会救活一个剧团,甚至会救活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就是一个明摆的例子;甘肃有了《枫洛池》就诞生了陇剧剧种,也就在半个世纪以来出了几茬好演员。其实,戏曲艺术在千百年衍生的过程中早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那就是以剧作引领戏曲的生存与发展,那些被影视家们改来改去的诸如《赵氏孤儿》和《周仁回府》、《白蛇传》、《秦香莲》、《宝莲灯》、《清风亭》等等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不正是代表着戏曲艺术生命衍进的物证吗?一如没有《官鹅情歌》,今天的陇剧又怎能被选入全国十大精品工程剧目中去,陇剧又怎么会成为全国发展最好的一个新生剧种?

不要寄托在“用钱买本子”的凝固思维上。有钱也不一定会有好剧本,外来的“和尚”也未必能念好“经”。本土的作者最有原创精神,最爱自己的山水人文,最懂当地民众的口味,最能耐住寂默而富有韧劲。尽管四川省各地的编剧队伍已经十分衰落,但是要看到,写戏的人没有绝迹,至今乃然有七旬老编剧伏案“打本子”,还有青年人默默耕耘戏曲剧本,这很感人。榆中金吉泰的秦腔《石洞记》,合水刘瑾的眉户剧《枯树重生倒水湾》,会宁杨晓龙创作的大戏《郭虾蟆》,静宁李东和的新编历史剧《汉关飞将》,再如甘谷牛勃的《像山情》,秦安李金亮、蒋演的大型秦腔历史剧《陇上铁汉》,通渭民间剧社潘守宽的通渭小曲戏《平襄诗魂》,这些戏曲剧本有的已经上演,有的还在论证中,都是有比较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有的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积淀予以开掘,虽然尚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都生动体现了基层文化人对于戏曲艺术的挚爱。据说全省各地还有上百个案头戏曲本,等待着讨论、排演的机会。在民间,这种劳心劳力而几乎没有任何报酬的剧本创作依然存在着,这真是甘肃戏曲的奇迹,令人惊叹中又有兴慰感。

要看到,各地政府这些年非常关心当地文化建设,往往试图用戏剧的方式彰显当地的人文历史事件以推动本地的经济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这的确是好事情。然而,当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英雄人物要转化成戏剧艺术,这不是一件简单的“转身”。这里面就有着按戏曲规律与戏曲手法进行再创造的艰辛过程。写戏就是写人,而非是舞台版的戏曲报告与时政宣传。从省上的大院团到基层的小剧社,都要在这个环节加倍提升。这就要学习戏曲艺术独特的美学构思、写意风格乃至舞台时空转幻,实现创作诸元的合谐统一;更要深入生活,紧握时代脉搏,把原始凝固的题材掰碎,注入新的心智重新糅和,蒂结出灵性的哲思,以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释放出积极而新鲜的社会意义。这方面,甘肃曾经搞过几期编剧、导演培训班,取得优异的成果。如今国务院的文件已经告诉了诸多政策方法。戏曲人不断实践一定能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的生动局面”尽快出现。

剧团是戏曲的载体,剧目支撑着剧团运转,二者要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态势。2007年定西市成立了一个通谓曲子协会亦即马营曲子协会,随之出现了一个只有21人的民间演出团,大部分成员是农民。这个团将通渭小曲坐唱艺术进一步发展成通渭小曲戏搬上当地乡村舞台,也来省城兰州上演,团长夏旭东言,“我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己运作,就是靠剧目演出走到了今天。”他们整理的传统剧目有60多个,这几年依靠老艺人和“非遗”保护人员还撰写新剧目23个;他们把通渭小曲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艺术特点靠剧目得以充分地延展。他们的演出成了当地老百姓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是通渭人精神家园的一道独特风景。

2011年通渭小曲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而使通渭这个小曲戏与其载体——通渭县晨曦小曲戏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即马营曲子协会演出团)声名遐迩,引起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府和成都、杭州和央视、甘肃多家媒体的热情关注,好几拨学者、教授、大学生和“非遗”保护单位来通渭搞调研,深深为他们的小曲戏和剧团的有效举措所感动。剧团声名鹊起,也使通渭小曲戏得以延伸与传承,这也对甘肃的戏曲生态环境与演出方式的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剧团不论大小,抓剧目建设并演出自己的价值与尊严来,就会引来各方面的热情关注和支持,这就是戏曲和剧人的福音。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1970-01-01 08:00
评论:(热情支持戏曲剧目创作)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