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霞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少雨干旱,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被世人赐名:苦甲天下。还被国际荒漠化组织、联合国官员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苦甲天下”的地方,开始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大踏步迈上了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9月11日至12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定西,先后深入该市城市展览馆、定西巨盆草牧业有限公司、定西宏图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定西扶贫开发纪念馆、“薯都”博物馆等地,感受了这座城市70年来的巨大变迁。
产值170亿元的“金蛋蛋”
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种薯扶贫产业园,占地560亩,是全国领先的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产业园有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粒、出口1000万粒,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
成立于1997年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是甘肃省第一家民营马铃薯研究机构,也是最早在定西引入推广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单位之一。20多年来,该研究所一直从事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原种和商品薯的研究、生产与销售工作。该研究所所长李进福告诉记者,研究所已具备年生产脱毒试管苗6000万株,原原种1亿粒、原种20000吨的生产规模。得到授权生产的国内外的优秀马铃薯品种20多个,原原种产品销售遍及中国马铃薯主产区,还出口到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2017年,研究所生产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12000吨,商品薯15000吨,销售收入5100万元。
定西市扶贫办副主任范振鹏说,曾经,马铃薯是定西人民救命的口粮,而今,已然成为致富薯、小康薯。
定西市马铃薯(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学文介绍说,定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1996年以来,定西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马铃薯品质优势,实施“洋芋工程”,把马铃薯作为一项脱贫致富工程来培育和推进,使定西马铃薯由自给自足到规模扩张,再到产业培育,直到现在的打造“中国薯都”,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8年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薯都”以来,马铃薯产业步入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新阶段,种植面积由100万亩发展到300多万亩,总产量由不足1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17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65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今天的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转3版)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宗旨意识和党纪党规意识。跟踪培养,奏响年轻干部成长“协...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