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定西新闻 > 正文

唐家堡 □ 王 军

来源:定西日报 2019-02-03 08:12   https://www.yybnet.net/

唐家堡是个很有名气的地方。在印象中,2000年以前,人们去团结,大都会说去唐家堡。近十多年来说去团结的人多,说去唐家堡的渐渐地少了。对于许多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一代,唐家堡反倒不是那么熟悉了,偶尔说起唐家堡,往往在后面紧接着要说一声“就是团结”。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许多古老的东西也正在如同唐家堡的地名一样,渐渐地被淡忘。然而所幸的是唐家堡作为一个村名已经存在了60年了,而且还将会长期存在下去,所以不至于被忘得一干二净。因此,现在的唐家堡只能作为一个地理名词的概念存在并将传承下去,而古老的唐家堡所蕴藏的历史及其所含有的原本意义早已不复存在了。至于唐家堡为何人所筑,又为何叫唐家堡,更是退居末位。一般来说,以姓贯堡名,有两层含义,一是堡子为唐姓人家所筑,但据能记起事的老年人讲,唐家堡从来未有过唐姓人家。也许堡子确由唐姓人家所筑,只是由于年代久远,经历战乱、迁徙或其他不可知的原因,当初的筑堡者早已被湮没。二是这个筑堡子的地方是唐姓人家曾经居住过的,以地取名也有可能。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是曾经的唐家堡,是个驻军的地方,曾经也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

唐家堡在安定区境内不论是作为一个军事驻守基地,还是一个地名、抑或是一个基层建置,至少已经存在了近700年了。明代万历年间张嘉孚《安定县新志?堡砦》载:“……唐家(距县)三十里……以上俱南。”说明至少在明代万历年以前就有了唐家堡,并且明明白白地说在县治(安定县)“南三十里”。清康熙年间张尔介《安定县志?堡砦》中记有“唐家岔”,与南部各堡砦排在一起。张尔介在著《安定县志》时,将“唐家堡”写成“唐家岔”也是有可能的。清光绪周祯《安定乡土志》中亦沿袭为“唐家岔”。在清康熙《巩昌府志?堡墩》中的“安定县”条下记载的20个堡中只有“唐家”,而没有“唐家岔”。另外,郭杰三《重修定西县志?城堡?碉堡(卷二十)》中载“唐家堡,两班人”,一是说明该堡确实名为唐家堡,因为该志中并没有“唐家岔”的记载,这就更加证实了张尔介《安定县志》和周祯《安定乡土志》所载之误。同时,《重修定西县志》中的“两班人”说明了唐家堡是官府驻军的堡子,两班人即堡内驻扎的部队有两个班,约20人。《重修定西县志》中载有当时的定西县全图,其中就有唐家堡的地名。1990年的《定西县志》“堡砦”中同样只有唐家堡而没有唐家岔。

唐家堡作为地名的确切时间已经失考,在清代基层政权组织中用里、屯。民国初仍沿用,后将相当于村一级的基层组织改为铺、堡,唐家堡作为县南1l堡之一,出现在了地方志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唐家堡乡为唐家乡,辖翠环、锦川、三岔、高峰、青土5堡。解放后,行政建置几经变化。1949年11月,唐家乡辖于定西县通安驿区。1958年3月至10月,撤区并乡,唐家乡被裁撤,由杜坪乡和寒水乡分辖。1958年10月14日,撤销乡镇建制,实现人民公社化,改名为团结人民公社。

1983年,团结人民公社改名团结乡,辖寒树、寒水、中化、金花、寺川、庙川、联庄、唐家堡、小山湾、高泉等10个村委会。2001年,撤乡建镇,团结乡改名团结镇。

解放后,唐家堡就成了一个较为繁华的乡下集市,有了固定的集日。一条长长的街道两旁除了民居外,国营商店、卫生院、邮电所、粮管所等依街而建。

堡子周围村民挖土填圈,填沟造地,不几年堡墙便所存不多。唐家堡作为一段较长的历史阶段的见证者,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中。残留的堡墙,可怜地龟缩在团结初级中学西北面的角落里。而这段残存,是当时修建唐家堡职业中学时,时任校长的马维先生(后任安定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力主留下来的。2005年,在校园绿化美化建设中,在时任安定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李良荣(后任区政协副主席)的安排下,由时任团结初级中学校长的王立辉组织校委会一班人集思广益,将堡子遗址进行了绿化,并立碑记之,形成了校园内独特一景,达到了既美化校园,又保存了历史遗迹的目的。

如今的唐家堡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安定区团结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名,只是因为团结镇政府驻唐家堡村,村民大都居于川原地带,所以相对其他村而言,不论从区位还是地理条件上,其发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唐家堡,因堡子而留名于史册,因地名而流传于世。据老人们回忆,解放初期,堡子还基本上完好。堡子呈长方形,南北长60多米,东西宽50多米,矗立于一个高出地面近30米的台地上,堡墙高近10米,墙基阔有4米,堡门朝东,两扇厚重的木门,门内左右两边各有一间耳房,用于值更。堡墙顶部宽近2米,女墙高约1.5米。上有用于射击的垛口。四角建有值班室。

唐家堡尽管地势低洼,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增强了堡子的安全性能。高泉河流经唐家堡时,河中间凸起的一块高地将河流一分为二。当时的高泉河内水流量大,堡子就修筑在这块高地上。一分为二的高泉河成了堡子天然的“护堡河”。敌方要想进攻堡子,就必须过河,无形中增加了攻堡的难度。

据传,清朝年间,有股匪军进攻唐家堡,躲藏在堡内的民众组织民团,利用石块、滚木、弓箭等作为武器,接连几次打退了匪军的进攻。一天夜里,守堡的团丁因连续作战,疲惫不堪,不知不觉中熟睡过去,匪军悄悄地趟过河水,架着梯子爬上堡墙。就在堡子即将失守、一场大灾难就要降临的紧要关头,朦胧中只见一高大神武的将军飘然而至,围绕堡墙挥动袍袖,只见即将登顶的匪军一个个翻下堡墙,只摔得三魂散尽、七魄无踪。攻堡的匪军见此情景,只吓得目瞪口呆,撒起脚牙子,连滚带爬逃走了,堡子保全了。堡内有大胆的人见神将胸前飘着美髯,似传说中的关公再现。于是,为了感谢神灵的救命之恩,大家齐心协力,捐资出力,在堡子旁边修了一座关帝王庙,供奉武圣关公。

似这类神仙护堡的传说在大多数古堡都有。传说,往往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意愿,在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年代,人们往往把自身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佑护上,所以就产生了神灵护堡的传说。

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唐家堡旁的关帝庙成立了短期学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为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为唐家乡中心学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为唐家乡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随划编乡镇改为通安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把学校办进庙堂,是与“庙产兴学”的风潮有关。鸦片战争后,国难频频,英法联军进犯北京、中日甲午战争等外患接踵而至,先进的知识分子基于民族觉醒,纷纷要求自强维新,改善军事,创办实业,振兴教育。清政府也意识到兴办新式教育的重要性,但又缺乏足够的财力,便决定利用遍布全国各地的汉传佛教庙产兴办学堂,这便是“庙产兴学”。此运动兴起于晚清,发展于民国,持续近50年。另一方面,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各地庙宇寺院遭受到空前的破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佛教文化的发展传承沉入低谷,期间各种势力包括土豪劣绅、警察、地方军队及各种团体借机占据寺庙,侵吞庙产,迫害僧尼,处于衰落停滞中的汉传佛教被迫团结起来,通过自办学堂等方式抗争自保,尽管办学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庙产,免遭迫害,但确实为后来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解放后,学校名受乡镇名称和学校发展规模的变化而几经变化。1958年,在唐家堡小学附设初中班,更名为“定西县唐家堡学校”。1977年增设高中部,当年秋季招生。1979年秋季,高中部停止招生,增设初中三年级。1984年秋季,由县教体局直属,更名为“定西县唐家堡农业中学”,恢复高中部招生。1985年9月,中小学分设,在堡子东北的台地上新建了“唐家堡中心小学”,后改名为团结中心小学。1989年,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90年,改办为“定西县第四职业中学”。1992年,与定西县农广校联合创办“果树栽培中专班(学制二年)”。1995年秋季,“果树栽培班”并入定西县农广校本部。1996年撤销高中部,改办为“定西县团结初级中学”。2003年9月,更名为“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初级中学”。

从1927年开始,起源于唐家堡旁关帝庙内的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或者是农业职业中学,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沧桑,走过了一段在探索中发展的农村教育振兴之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学校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当地培养了一代代建设人才。今天,当我们走进团结初级中学的校园内。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楼拔地而起,窗明几净,书声琅琅。见证过数百年历史的古堡遗迹同样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古老的城堡与喧闹的校园共处,展示着一幅历史与现实和谐的画卷。

新闻推荐

定西市医院成功切除患者腮腺区巨大肿瘤

近日,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团队奋战三个半小时,成功为一位患者摘除了长在腮腺部位的罕见巨大肿瘤。患者54岁,男性...

定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唐家堡 □ 王 军)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