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晓菊老师赠我一本黄铭先生所著的《岁月抒怀》,拜读之余,甚是感动。作为一名长期研究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我被黄铭先生用生命书写家风、教育儿女、逊让睦邻的高尚品德所折服。
时光荏苒,回首往事,究竟是怎样的一根线将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串成了一首动人的歌谣?在黄铭先生的《岁月抒怀》中找到了答案。
此际,耳边又响起那熟悉的乡音——花儿:“海娜包了红指甲,黄爷好着人人夸,养下儿女都是攒劲娃,邻居们都当福疙瘩。”
黄老先生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个人发展的辛酸史。他多年担任村里的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尽心尽力为村里的孩子进行启蒙教育,起早贪黑,为全村老小济困疗疾,救死扶伤。《无悔乡医四十年》中,他与妻子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苦难半生话老伴》中,夫妻俩深得村人信赖。那种困难,如今想来,依旧让人痛,但那种精神却成为一种财富。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无谓的哀叹和无奈的忍受,而是选择了乐观和抗争,积极面对人生。在《我会唱歌》中,“我不仅会唱歌,还会唱秦腔,也会唱洮岷花儿……我热爱生活的态度感染着家庭,也影响着孩子们,使全家充满温暖、充满希望,使儿女们内心装满阳光不惧风雨!”苦难不仅仅是苦难,反而成为他和家人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缺少吃苦,这使孩子无法经受挫折,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甜蜜。
艰苦年代,汗水与泪水交织。生活的贫困,使黄铭先生年仅十六岁时,在其舅父的引领下参加了工作,到梅川区政府当了通信员。从此,无论是在区政府,还是热火朝天、万人奋战的引洮工程工地,他都以诚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其中,他写的《丢枪记》《苦战引洮和农场锻炼》《有关刘丕元同志在引洮工程的片段回忆》《习仲勋副总理来岷接待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来岷县记》等文章,发表在《岷县文史资料汇编》的不同期刊上,填补了特殊时期岷县历史的空白。他的工作经历就是一部历史,总会让我们了解历史,并受到启迪。
黄铭先生生动的家教案例,引出了我们对教育的深思。
黄铭先生是家风家教的典范,敦教家风,熏陶子女,示范乡邻,名副其实。平凡的农民,不平凡的故事,在他个人的情感抒发中,我们读懂了家教的内涵。“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以身作则,影响儿孙:不忘初心,注重家教。在他的精神影响下,每个孩子都很懂事,都很优秀。他以实际行动,有效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成为家庭教育成功者的典范。
黄铭先生的举动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励我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岁月抒怀》一书,展示的是黄铭先生长期从事劳动、艰苦工作的丰富阅历和多彩生活,以及见贤思齐的品格,让每个有心人都会耳目一新。他的语言朴素,充满温情,所写内容都是鲜活的案例,没有高深的理论,也很少有苦涩的论述,而是一段段人生感悟和一件件生活趣事。黄铭先生在故事的叙述与分析中,总结出了人生真谛,启迪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
家风为人师,逊让敦睦邻。希望《岁月抒怀》一书能够教育影响更多的人。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8月13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严存义通讯员强科王光辉)8月10日至12日,甘肃多地降雨,局地大雨或暴雨。按照预警提示...
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