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金恒胜站在自家门口
永丰村的一处古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中到处独留着古老风貌
古建筑内保留着精美的砖雕
老房子里依旧保留着原有风貌
本报记者 张栎/文王亚蓓 陈功章/图
散布于农村土地上的传统村落因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环境、鲜明的地域色彩、独特的民俗民风,以及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甘肃省乡村社会的一抹精彩。然而,由于保护缺位,传统村落在发展中面临诸多矛盾与冲突,很多村落逐渐消失,成了永久的回忆。
●保护意识淡薄传统村落日渐凋零
安定区称钩驿镇是明清时期的一座古驿站,建有完整的驿城,居民住宅是延续几百年的“一边倒”传统模式。回想起自己的家乡称钩驿镇,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研究员张慧认为,就是古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述的样子。
“然而,在兴修宝兰铁路二线时,铁路穿古城而过,原本四四方方的城墙和村子,被一分为二,从此再没有了昔日的和谐之美。”张慧感慨说。
“像我们家乡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都因为各种原因面临逐渐消失的尴尬。”张慧认为,多个因素导致传统村落日渐凋零。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翻建、新建房屋成为每一个农村家庭挣到钱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正因如此,很多村子改变了原来村落的古风古貌,再也难寻传统文化的印记。另外,小城镇建设对原有村镇造成冲击,导致大量古村镇消失。比如定西市岷县的梅川镇、通渭县的义岗镇,十多年前尚有大量民国时期的店铺、民宅、街道等,后来经过‘城镇改造\’,这些旧建筑荡然无存。”
据悉,目前甘肃省很多地方执行“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导致有些地方在易地搬迁过程中,为防止农户继续使用旧的宅基和房屋,将拆除旧房作为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首要条件,造成一些古村落消失。
此外,张慧认为,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以及农民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现象,也加速了传统村落的颓败。
采访中,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奔腾认为,传统村落颓败有其社会原因,但归根到底是保护意识薄弱。
刘奔腾认为,受经济和文化水平限制,村镇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均比城市薄弱。不仅村镇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差,而且地方领导的文化遗产概念也很淡漠,甚至连地方相关技术人员对历史村镇整体价值的认识也存在误区。
首先,地方管理者保护意识不足。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的政府管理都以GDP为评定政绩的主要标准,在政绩压力或经济利益驱使下,在能够开发旅游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重开发、轻保护”,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超容量开发,对历史古镇造成破坏。
其次,社会公众和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由于缺少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很难认识到历史村镇的价值,许多传统建筑在当地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破房子,不仅不值得珍惜,也没有任何可利用性,任其自生自灭。
另外,基层技术人员对历史村镇的整体价值认识不充分。尽管认识到了保护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历史建筑群、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的观念,不重视历史村镇中其他大量的非文物建筑、空间要素等,实际操作中仅认为“只有文物建筑需要保护”,使得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相割裂,历史村镇整体风貌、特征遭到破坏。除此,还只注重物质层面的实体保护,只以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空间物质形态为目标,而对古村镇的历史沿革、民风民俗、传统艺术等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基本忽视。
●旅游发展不均衡带来的保护不力
不知何时开始,传统村落就与旅游挂上了钩。蓬勃发展的村镇旅游业,让传统文化瑰宝体现出了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国内外游客认识了我国古村镇独特的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也为古村镇保护提供了经济基础。
景泰县龙湾村是去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早在十多年前,龙湾村就依托黄河石林旅游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做起了村镇旅游。由此,龙湾村也从景泰县最穷的村子变成了全县最富的村庄,村民人均年经济收入近万元。
今年55岁的张立升见证了龙湾村的变化,也享受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红利。
“2013年前,我们一家人靠种枣树、苹果树为生,日子算是过得去。后来客人多了,就开办了农家乐,也正因如此,我家是最早一批重建房屋的农家。”张立升告诉记者。
看到张立升开办农家乐过起了富足的生活,村里人纷纷效仿,现在龙湾村绝大多数农户都从事着和旅游相关的营生,村民们的生活因此大幅改善。
但是,现在张立升却不做农家乐了,依然种回了他的果园。张立升认为,发展旅游虽然带动了农民致富,可是随着客人的增多,为了迎合客人,村民们已经遗失了很多从前的观念。
张立升新建的房子,依然沿袭了老一辈人建房的传统,建了七间八檐房。“我们这里人建房都是建单数,三间、七间、九间,所以我的房子还是从前老房子的样子,只不过将土木结构的房子换成了砖瓦房。”在他看来,这样的房子住着才有一家人的感觉。每到吃饭的时候,院中枣树下摆一方桌,听着孩子们说着一天的趣事,看着黄河水从院墙外流过,这大概就是游客口中有黄河文化底蕴的农家风情。
然而,在龙湾村,像张立升一样仍坚持盖老式房子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多数村民都愿意建二层楼。各家建的房子,房型、颜色都不相同,现在从盘山公路下来,已经见不到曾经老龙湾古朴的样子了。
对此,刘奔腾认为,旅游是一柄双刃剑,传统村落旅游本质是将不可再生且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旅游资源来开发。大多数都是在初步认识到村镇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以经济效益为单纯的追求目标。因此,不少历史村镇其实是打着“保护利用”之名,行“开发旅游”之实,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本末倒置。更有甚者,发展历史村镇旅游采取了“杀鸡取卵”的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不恰当的重新包装改建,使古建筑“旧貌换新颜”。其结果必然是使历史文化村镇的建筑遗产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也破坏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甘肃省并非所有的传统村落都面临着旅游过度开发的压力,事实上,为数众多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还不成熟,旅游容量的不足,也制约着古村镇保护的实施。比如,兰州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当地农民仍然以种植来维持生计,现存的几处四合院仅供学者及领导参观、调研,对当地经济发展没有任何贡献,更无从谈传统村落保护。因此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呈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开发,尽管资金充足但是环境保护压力过大;二是由于旅游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缺少旅游资金收入而对古村镇的保护造成不利影响。
●资金匮乏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拦路虎
刘奔腾认为,保护经费短缺,是制约传统村落保护的突出问题之一。
通常传统村落的保护经费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的,除了古建筑保护经费外,传统村落中基础设施改造,如电路改造、上下水管网改造、修建公厕、垃圾收集点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妥善解决。但是,由于甘肃省各级财政均较为困难,大部分传统村落所在地区未落实保护配套资金。部分市州的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对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项目需求编制不够科学,通过项目实施不能有效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品质。
资金问题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刘奔腾介绍,甘肃省经济水平整体比较落后,而乡镇中的产业一般也只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生产效率有限。而且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产业效益并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也不强,整体经济能力相对较弱,难以为村镇历史文化保护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此外,是旅游获取资金带来的问题。众所周知,旅游开发对历史村镇的保护具有两面性影响。一方面通过旅游可带动地方第三产业、农副产品供应和消费品工业发展,使得这些民族瑰宝能体现出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为历史村镇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但另一方面,发展旅游的破坏性也很明显,仅仅将这些不可再生的而且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旅游资源来开发,甚至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随意砍伐古树名木,文化遗产只作为产生经济效益的工具,这对历史村镇的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
小城镇建设融资方式也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不利影响。诸多由于区位原因造成旅游难以发展的村镇,为了得到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通过小城镇建设来获得投资。现阶段多数历史村镇建设的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有不少建设工程是通过商业运作形式来完成的。而建设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追求更大的利润,往往只对列入各级文物保护的单位进行出资保护,而那些虽未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恰恰也是历史村镇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却不受保护,甚至遭到大规模拆除,导致历史风貌损失殆尽。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参加培训后才知道中药材种植有好多知识,啥农药该用、啥时候该种、怎么倒茬我以前都不懂,现在清楚了,以后就要这么干。”参加完市农科院举办的实地培训的岷县岷阳镇陈家崖村村民陈...
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