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白文科
日前,记者走进岷县禾驮乡拉路村、梅川镇永星村和永光村,这些都是位于“7·22”震中附近的村子。往日泥泞不堪的进村路已经变成一条宽3.5米的硬化乡村公路。曾经的满目疮痍以及随处可见的蓝帐篷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上下圈梁构造柱、白墙青瓦坡屋顶”的新农舍。因为有统一规划,新房子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个小城镇式的“新农村”。
在永星村的“新农村”里,四社村民张蛇生盖起了上下两层的小洋楼。楼上楼下,整洁明亮。来到厨房,一拧水龙头,满管的自来水清澈流淌。张蛇生说:“现在的生活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岷县寺沟乡八步川村的敬老院里,84岁的“五保”老人包四十诉说着他的敬老院生活:“早餐喝茶吃馍,午餐米饭炒菜,晚饭洋芋面条。托共产党的福啊!要不是政府,我还在四处流浪哩。我们还要感谢院长,他就像我们的亲人!”敬老院院长赵四海其实是乡上的干部、公务员,是市上表彰的“孝亲敬老先进个人”,他是自愿来敬老院照顾老人的。
时光回到2013年7月22日那个可怕的早晨,随着一阵地动山摇,灾难突如其来,岷县梅川镇永星村一时尘土弥漫,哭喊一片。赤着脚逃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张蛇生,带着村民在村里搜救,心越来越凉。初震过后,看着搜救出来的27名遇难者遗体和一片片废墟,听着村民们撕心裂肺的哭声,他内心痛苦地喊着:“老天爷啊,这让我们咋活!”
三年后的今天,站在白墙青瓦的新建住房前,地震发生时“没心活了”的张蛇生如今已经没了当初的想法。他所在的永星村一天一个变化,不仅住房建起来了,自来水、动力电、水泥路也都通到了村里。他说:“我现在不是没心活了,而是想活得比过去更好。现在所有人就一个心思——发展致富。”
中药材是定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但药材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民稳定增收。岷县培育发展“陇药电商”,使农民从中药材种植中获得更多实惠。如今,在岷县玩微博微信、办微信订阅号、开网店微店的人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引进网销新思路,发展线上线下销售成了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致富带头人创业的有效平台。政府则因势利导,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力促“影响扩出去、品牌走出去”,形成了强有力的特色中药材宣传销售叠加效应。
岷县电商协会会长於军强从事网络销售中药材生意近十年了,他经营的“岷县当归人家”店铺每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是远近小有名气的“皇冠掌柜”。於军强告诉记者,全县有电商从业人员5000多人,发展网店220家,电子商务中介53家,物流快递企业22家,建成网货供应平台14家。网络消费客户群辐射27个省100余万户,线上销售产品发展到30多类100多个品种。今年前三季度,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累计达2.85亿元。
“眼下,由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投资8亿元的甘肃江能电子商务产业园落户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园;总投资1200万元的岷县祺祥阁电商孵化园规划方案已初步确定;县有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乡有电商服务站、村有电商服务点的电商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现在看来,灾后重建为群众发展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扶贫’的开发模式也成为像岷县这样特色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严酷的国扶贫困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於军强说。
新闻推荐
...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