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鹏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享有“千年药乡”美誉的岷县,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百姓得享丰硕的文化果实。
精品创作高潮迭起
近年来,该县在“出人才、出精品”观念的指导下,产生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马步斗的长篇历史小说《花海药情》、长篇报告文学《孝道如山》,李璘的民间文学《暮云集》,岷县政协主编的《红军长征在岷县》等作品先后出版。岷县诗词学会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古体诗词创作队伍阵容庞大,文学期刊《叠藏河》《岷州文学》,诗文特刊《岷阳诗词》《轨道》等民间刊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5·10”百名书画家优秀作品集》《“7·22”地震及抗震救灾摄影集》用镜头全面反映了灾后重建的伟大成果。马步斗的长篇小说《水泉湾》、闫守忠的诗集《失眠的月色》、卢龙的散文集《故乡在梦中》等10多部文艺新作相继出版。包文平、孙立本、景晓钟、潘硕珍等作者的作品多次在《诗刊》和其他省级刊物纷纷亮相。同时,“洮岷花儿”“巴当舞”“岷县点心加工技艺”“岷县铜铝铸造技艺”“岷县传统织麻布技艺”先后被国务院、甘肃省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洮砚文化成为定西文化产业的“新样板”。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该县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全县形成了“节庆有演出、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局面,群众文化活动在城乡蔚然成风。每年农历五月的“花儿会”及商品推介会吸引着全国客商来岷观光旅游、采风交流、商贸洽谈,先后举办了“中国梦·岷州情”摄影作品展、“临摹与创作”书画展、“缅怀伟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温红色历史文化主题展、全县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双拥文艺演出、洮河之夏文艺演出等展演活动20多场次,先后培训文艺爱好者500多人。同时,举办“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诗人看岷县”活动和“甘肃文学论坛·岷州文学座谈会”,众多著名诗人、作家等围绕岷县创作文学作品30多篇,以文学、新闻、摄影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展现了灾后重建及***成果,以“精神食粮”助力灾后重建和***,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相继成立了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文艺协会,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文艺成果捷报频传,先后有3人加入了中作协,4人加入省书协,1人加入了省美协。特别是在定西市第四届马家窑评奖活动中,有1人获得成果奖,有17人14项作品获得等次奖;有7部文艺作品得到定西市文艺项目资助,有40余件文艺作品在各类国家、省市专业团体文艺评奖中入展获奖。
文化惠民韵律悠长
站在新的起点上,该县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打造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场所和培养引进文化人才上,大力开发培育“洮岷花儿”和洮砚文化,擦亮“花儿”、洮砚、“巴当舞”、“红色文化资源”等特色名片,建设洮砚文化园、岷州民俗园,建立健全政府投入、民间资本投入、招商引资、社会捐助“四位一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同时,在全县营造培养文化企业家、文化经营人才、群众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的良好氛围,在短期内建设一支根基牢固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在文化建设中,该县以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为目标,积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不断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乡村舞台”“文化共享工程”。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纷纷亮相,让更多的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县宣传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基层群众赠送图书、义写对联、演出文艺节目,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岷州大地处处洋溢着文化的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