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刚梅 敏
近年来,岷县不断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各项制度,通过搭建蹲点调研平台、全面联系平台、基层历练平台、民意收集平台、民事代办平台“五大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搭建蹲点调研平台。岷县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县委常委、其他县级领导干部、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党员领导干部紧扣影响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自分管工作实际情况,明确调研主题,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聚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开展调查研究。县直部门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每年不少于60天,其他党员干部不少于40天,并在调研结束后形成了一些高质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各部门决策提供了现实参考。通过蹲点调研的持续开展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已成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搭建全面联系平台。建立“县级干部联系乡镇、乡镇领导包片、县直部门单位联系村、党员干部联系户”的联系机制,明确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到联系点不少于4次。联村单位原则上每年进村不少于4次,累计时间不少于30天。每个联户干部每年进村入户不少于4次,时间不少于15天。要求党员干部到联系点联系群众可与驻点调研结合起来,与“双联”行动结合起来,主要任务是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利益诉求,谋划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疏导群众情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当地建强基层组织、强基固本,总结推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联系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搭建基层历练平台。岷县坚持“逢提必下”,对拟提拔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县直部门单位干部,凡是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或者岗位经历单一的,在提拔前后都要安排到乡镇、村(社区)挂(任)职锻炼1年以上。对县直部门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选派到乡镇特别是条件艰苦、环境复杂、与群众接触比较直接的岗位等乡村一线、灾后重建一线、扶贫攻坚一线、急难险重一线、社区服务一线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常务副书记进行锻炼。2014年1月选派20名县直部门干部到乡镇进行挂职,今年结合***、精准脱贫,全县共选派71名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副队长。近年来,对灾后重建中表现突出的91名干部进行了提拔重用,69名转任到重要岗位任职,68名纳入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形成了注重基层、注重急难险重一线、注重工作实绩的用人导向。
搭建民意收集平台。岷县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建立健全公示、听证咨询、民意调查等制度,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或公布群众意见采纳处理情况。建立党员干部与网民有效沟通机制,运用网络手段和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广泛听取民意。范围广泛全面,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实地调研、民主恳谈、情况通报等多种方式,听取全县各行业阶层和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县人大、县政协、县委统战部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统一战线人士的意见建议,多层次、全方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分析研判民意。党组织党员定期收集汇总、分析研判群众意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搭建民事代办平台。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岷县全面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在乡镇、村(社区)、村民小组建立便民服务大厅(站、点),构建三级为民服务网络。乡镇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相关服务办事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村(社区)依托村级活动场所,设立便民服务站,实现与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有效对接;村民小组也设立便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同时,驻村干部和村(社区)干部积极担任代办员,为群众提供民事代办服务。对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分类指导办理或代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全面提高了各级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新闻推荐
本报岷县讯为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岷县在全县科技特派员中深入开展“五个一批”科技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优化发展升级。创建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该...
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