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海平刘静 通讯员 赵智
开栏的话
为进一步讲好交通故事,弘扬行业精神,传播交通声音,本期起,本刊特开设“行进陇原·交通故事”专栏,陆续推出反映基层一线广大交通职工奉献自我、投身行业、服务社会的精彩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来稿应主题鲜明、故事生动、贴近实际,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我太普通了!”在省道311线标准化养护示范路作业现场,听说要采访她,王菊梅这样说。
实际上,她是临洮公路管理段洮阳养管站最年轻的,也是当家的。在女职工占多数的相对劣势下,她带领队伍在舟曲、岷县特大泥石流、临洮地震等灾后救援中屡挑重担,高效完成保障任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她本人也是定西市劳动模范。今年,她又被评为“甘肃省先进工作者”。
齐人心,先暖心
王菊梅今年38岁,来洮阳养管站已经5个年头。其实,当初她是不愿意来这里的。这个站女职工占绝大多数,做起事来难免矛盾多,她之前的两任站长都是早早结束任期。
临洮段党支部书记杜明辉回忆当时情景:“是我给她做的思想工作。她是女同志,先天条件上就比男站长有优势,更容易和女职工相处。”组织上的信任,骨子里如梅花般的坚强,让王菊梅有了当好这个家的勇气。
“当时我最年轻,刚来大家伙都不服气,凭什么让你一个小丫头来管我们?”“可我想,既然当上了站长,就要管好这个家。”随后,她开始认真观察,多方了解,仔细分析当时站上工作干不上去的原因,并归纳了这么几条:任务不细化,大家各干各,导致上级分配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以前加班加点干,效率却不高;职工有事请假难,心里有怨气;男职工总想和女职工承担同样多的任务,男女同事间缺少关爱。问题找出来,事情就好办了。
“其实一个集体里,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做更多的事。”一开始,王菊梅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随后几年的每一天,她都会在前一晚将站上第二天的养护作业任务细化分解:干多少,谁来干。更重要的是,“我要求他们当天任务必须当天完成,如果提前干完了就可早点休息。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能量。”如此一来,大家干起活来也都有了目标,为了能早点完成任务,工作时间内卯足了劲,任务量也很快上去了。
2010年5月10日,岷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王菊梅将全站职工组成应急保畅队,担负起国道212线保畅任务。她们全天候上路,坚持随堵随清。5月11上午,又突降暴雨,刚清的一处路面很快被泥石流再次覆盖,形成近400多平方米的泥石流层。大家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在场的两名男同志二话不说,甩开膀子快速清淤,女职工才清了1方,他们已经清完3方了,有的职工没有穿雨鞋,有的没有穿雨衣,如注的暴雨将大家全身浇透,但没有人放慢节奏。看着雨中大家忙碌的身影,王菊梅的双眼模糊了,她被深深感动,也深切感受到这来之不易的同志情。
“当家的”一定是根好标杆
“挖翻浆、补油、铲草,我们养路工干的活没一样轻松的。补油时洒油又脏又累,我们男同志都不爱干,可王站长提起桶子就洒,不喊一声脏。”“有时补油开槽,人手不够,她就推上切割机划线开槽,土啊、泥啊什么的根本就不顾。”“站长都这么干,我们哪能坐等闲看啊?”说起王菊梅,四十多岁的老养路工王庆荣心存佩服。
洮阳养管站承担着省道311线、国道212线、省道317线3条55公里路段养护任务,且多为村镇路段,养护难度大。每天上路巡查是必修课。为了给其他职工减少工作量,这门课她定给了自己,“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要求别人。”正是她的担当,赢得了老职工的尊重和认可。
站上女职工大都在42岁以上,有3位面临退休,但记者见到她们时,她们都化了淡妆,有的盘发,有的卷发,显得比实际要年轻。即使在作业现场,她们也都统一围着粉红色的头巾,和橘红色的养护服巧妙地搭配着。“平日里,我就和大家说,养路工的工作很辛苦,我们要苦中作乐,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
王菊梅还常抽出空子,组织拔河比赛、打羽毛球、户外骑车等活动,让大家伙在忙碌的工作中享受业余生活的乐趣。在她眼中,快乐不仅是身体的愉悦,更有来自精神层面的东西。“我感觉不看书就跟不上。段上在我们站建立了职工书屋,没事我就让大家去书屋看书,或通过网络、行业报纸和杂志,了解行业动态。”“其实学习也是一种疏导,让我们能把视野放得更远,心胸眼界都会宽广起来。”
“刁婆”不刁
“我老公常说我是‘刁婆\’。”王菊梅笑着说。的确,她有“刁”的一面。
在省道311线标准化示范路段采访时,职工们正忙着整理土质边沟。一名女职工将线挂得高了点,王菊梅立即走上前去:“挂得太高了,这样不好看,要和起始点挂得一样低。”边说边顺手把拴线的杆子插在了合适的位置。“不严格要求不行,如果整修不一次到位,还得返工,费时费力。”工作上,她要的就是一次到位、一次成功。站上完成的12公里整修任务,在临洮段检验时全部为合格。
其实,她也有不刁的一面。
作业现场,大家除了整修边沟,还要将边沟旁每隔一米的树坑修整美观,边沟内垃圾也要清扫干净,而这全靠人力。在和我们交谈的间隙,她朝一位女职工喊到:“累了就缓个下。”“我们每天在路上将近8个小时,而下午2点到4点是太阳光最强的时候,干一会就直淌汗。”对姐妹们的辛苦,王菊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平日里,她会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在会议室座谈。“我不是闲着没事坐在那,只是想有这么个固定的时间和大家交流,看看工作上有什么问题,谁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们工作已经很辛苦了,就更不能让大家憋着气干活。只有气顺了,才能高高兴兴干活。”而站上的职工有什么事也愿意和她交流,谁有事她都不旁观,婚丧嫁娶,她都会组织站上帮一把。这个站就像一个家。
有职工要退休,她也会买上一份小礼物做纪念。下半年又有3名女职工将退休,当被问及退休是否会留恋时,3位老大姐感慨万千,热泪盈眶。“这个工作太辛苦,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但就是舍不得这个集体。”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快结束时,王菊梅给我们看她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她和她的站友们工作的多个瞬间。“养路工不容易,虽然天天干着相同的工作,但过程中付出的却很多很多。我想用相机把大家工作生活记录下来,也算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交代。”话里透出的是对站友深深的爱意,也有对劳动的尊重、对责任的担当。
新闻推荐
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的女工在分拣黄芪切片。近两年来,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每年38万亩以上,该县通过扶持壮大县内中药材企业、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合作社等途径,有效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就...
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