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栎
导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等亮眼的鲜词出现在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它们与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这个数字放在一起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又一次成为焦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常态。
3月7日,兰州举办了今年首场特大型人才招聘会。517家企业带来约2.8万个岗位,只有1.3万余人进场求职,达成初步意向性协议仅3405份。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本不相矛盾的二者,何以如此针锋相对?
如今的招人和求人一样了
“我们的办公地点不在岷县在兰州,来填个简历吧。”
“你们这个总经理助理需要出差吗?”
“偶尔会有一些出差和应酬。”
“那这个工作不适合我,我再看看。”
应聘者头也不回地走了,王妍妍无奈地低下了头,满脸的疲惫,叹了一口气说:“如今招人和求人一样了。”
3月8日上午,春节后今年兰州首场特大型人才招聘会在广场东口省高新人才市场和广场南口省人力资源市场同步举行。由于登记晚了,王妍妍只在省人力资源市场内一条走廊的尽头觅得一个招聘台。
“来了不到一分钟,只问了一个问题,这就不合适了,这还是找工作吗?”王妍妍歪着脑袋问记者,又摇了摇头,似乎对这些应聘者难以理解,同时,她眼中一抹暗淡的眼神,泄露了一个人事专员的无奈,“干了这么多年了,这样的事也见怪不怪了。”
随后王妍妍又说,她每次听到“这个工作不适合我”时都非常困惑,“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怎么还挑三拣四的?”
招聘会上的些许困惑
王妍妍今年32岁,天水人,2006年从西安文理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人事专员工作。
王妍妍说,她做人事专员的想法,是大三一次陪师姐参加招聘会后开始的。那是2004年底,开招聘会前一天下了雪,天气很冷,早上7点她就和师姐抱着一沓两寸厚的个人简历出门了。坐车加步行,一步一滑一个多小时才赶到招聘会现场。
“进了现场,只要是招聘行政岗位的招聘台师姐就放一份简历,要是招聘的人多问几句话,性格大大咧咧的师姐立马就转了性子,温柔乖巧的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一场招聘会下来,简历发掉了一半,梳得整齐的头发也乱了,像打了一仗一样。”那时,在王妍妍看来,将来毕业当个人事专员是一件多有面子的事情啊。
毕业后,王妍妍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就定位在了人事专员上,几经周折,她如愿以偿的实现了目标。再次参加招聘会时,王妍妍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场招聘会能收几百份简历,选出几个合适的人不是什么难事,人事专员这个工作也算做得清闲、自在。”
然而好景不长,王妍妍发现,随后几年参加招聘会能带回的简历越来越少。“销售类公司人员流动性大,需要的岗位多,带回的简历少了可选择性也就少了,反复研究简历,我只能在矮子里面拔将军,工作量比从前大了许多。由于这个原因,公司降低了用人成本,新聘人员工资水平同时相应降低。”
现在,王妍妍能收到的简历更少了,3月7日、8日两天的招聘会上,她一共只收到35份简历。
“工作、职业到底对现在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是王妍妍这几年做人事专员最大的困惑。
任性的应聘者和老板
接近下午两点时,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员已经寥寥无几,吆喝了一上午的王妍妍又饿又渴,开始享用主办方提供的午餐。王妍妍说,“一个桌子一天一千块钱,提供一顿午餐,费用着实不低。”
同时,王妍妍说:“下次我要再带个人来,现在招聘会不来两、三个人是不行了,要不然招不到人。桌子这边留一个人,门口还要站一个人,看到长得顺眼又机灵的直接拽过来,想守株待兔已经不可能了。”
王妍妍边吃边抱怨:“你知道我遇到过的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情况吗?”
“愿闻其详!”
“两年前我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人事专员,公司上新项目,要招一大批人,有十几个岗位。一个小姑娘坐到我面前,把每个岗位的基本情况都问了一遍,然后我问她:‘你想应聘哪个岗位?\’她回答说:‘我那个都能干,就是你们公司的工资低了点。\’”
听到这里,记者轻轻地笑出了声,王妍妍说:“你也想不到吧?让人不能接受的不仅是这些人,还有一些公司的老板也让人接受不了。”
王妍妍说:“我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投资公司当人事专员。这家公司的老板喜欢半夜十一点多打电话辞人。之后人事部门追问辞人原因,老板居然说‘不用知道\’。原本20多人的公司,每周让他辞掉两人,最后只剩下7个人。由于每次辞人都是在晚上11点多,所以我们给老板起了个名字叫‘午夜凶铃\’。”
王妍妍说完摇了摇头:“是我们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还是人家的思想变化太快呢?”
人事专员的不解与无奈
多年的人事专员工作,让王妍妍越来越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自我调侃:“现在工作流的汗,就跟当年择业脑子进的水一样多。”
王妍妍不解:“还是那个问题,工作、职业到底对现在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他们到底是如何规划人生的?”
“回想我当年找工作时的情景,谁会想到多年后,我会求着应聘者来填简历。现在很多毕业生家庭条件很好,所以家长和学生对工作的渴望度不高,但要求却不低,工资太低、工作太累就直接走人。如今做销售和服务员工资是最高的,可还是招不上人,因为这两份工作非常辛苦。但正是这两份工作,却是我当年上大学时最早从事的。”王妍妍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有羡慕,有担忧,更多的是不解。
还没等记者开口,王妍妍又继续说了:“每次出来招人,公司总叮嘱我们问清应聘者的情况,了解应聘者的期望工资是多少,最好能招到一个能顶三个而且工资期望值不高的人。可我们每次都招不到这样的人,老板就觉得我没有好好替公司招人。他们根本不知道现在招有点能力的人有多难,这样的人不仅要好的待遇,还会看公司的发展前景。而一些公司老板总是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一个项目结束了就不想再养闲人,等到有项目的时候再招人。这样虽然有效降低了成本,却也同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番“演说”后,王妍妍说:“我只是随便发发牢骚,用工荒和招工难是老问题了,也不是我一个人事专员能解决的。”
第二天,记者打电话问王妍妍招聘的结果,王妍妍说只有两个人符合条件,能去面试。估计过段时间她还得去校园招聘,但对此并不抱希望,因为自己最惨的招聘经历就发生在校园,忙了一早上只收到了两份简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叶通讯员梁鹿苟芳)岷县一女车主无视交通法规,驾驶无营运证小型面包车载客,且动手殴打前来处理的交警。5月7日,记者获悉,该女子因暴力抗法,涉嫌妨碍公务罪被岷县检察院批准逮捕。据了解,2015...
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