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川人
“乌龙”来历
明万历十三年张嘉孚撰《安定县新志·卷山川》记载:“乌龙川在甸子川东昔有乌龙见于此。”清顾炎武撰《肇域志·陕西平凉府巩昌府》记载:“永乐间,龙马出焉。”
清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编辑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五百五十八卷巩昌府部第一0五册》记载:“甸子川,在县西北六十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通渠流水,物产最盛,内有乌龙川。”甸子川即今天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旧称,唐宋时称西市、西市城,在现在内官营镇贡马营之古城川,北依佛沟门,东临暖泉河,地阔平坦、水草肥美,本古渭州牧马贩马的地方。同时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出兰州,西、西南、南分别接通临洮、渭源、陇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乌龙川在内官营东,到现在其山沟莽塬上还自然生长着一种黑色酸枣刺树,外形小,枝干有刺且坚韧,颜色深黑,其果似沙棘,耐寒耐旱、性喜阴湿、成团成簇。乌龙川人远处高处看,蜿蜒升腾、神不见尾,绝像乌色的游龙,以此作为乌龙地名由来的说法,本人认为更有道理。笔者曾走访过内官营的一位金家老人,听老人说刚来的时候山畔河渠到处都是黒酸枣刺树。它本来是一种灌木,但长的时间长了,在无人损害、破坏的情况下,成长为乔木,不仅可以当椽子用,有些还能当檩子用。
另外,有一种植物袍木芽,别称乌龙头,又叫木(穆)龙头,在内官乌龙一带也有生长,以此作为乌龙地名的称呼,亦不无道理。现在多见于天水、陇南等林区。
乌龙关设置
一是据主编史卫东、副主编邓子欣、朱玲玲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乌龙关,北宋置,在今甘肃定西城南东西两河间,南接陇西县。”《方舆纪要》卷59记载:“乌龙关“今亦曰乌龙厄”。”
二是清顾炎武撰《肇域志·陕西·平凉府·巩昌府》记载:“甸子川,在城西六十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通渠流水,物产最胜。肃府置内官营于此地,内有乌龙(注:川本同,滬本龙下有城字。大明一统名胜志卷九作“内有乌龙关故址”。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五六三同,疑此龙下脱城或故址),商贾四达,俗号“马头”。东河,在城东三十步,环流城之东北,其味苦,发源于百里之麻子川,又名苦水河。西河,在城西一百步,环流城西北,其味甘,发源于百里之甸子川,又名甜水河。凡西之溪流皆属焉,至北城角折而东,与东河会;北流二百里至靖虏入黄河,盖邑中诸水之纲纪也。”
三是清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编辑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五百五十八卷巩昌府部》记载:“甸子川,在县西北六十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通渠流水,物产最盛,内有乌龙川。东河水,在县南四十里,发源于麻子川,其味苦,又名苦水。西河水,在县西二十里,发源于甸子川,其味甘,又名甜水。锦鸡原,在县西十里。”又载:“内官营,在城西六十里,甸子川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通渠流水,物产最盛。明肃王置内官营于此,内有乌龙关故址。”
四是清宣统升允等修《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之九巩昌府》记载:“甸子川,在县西四十里有递运所。乌龙关,在县南东西两河间,亦宋置,南接陇西县。今亦曰乌龙隘,又有大西口,双峪口等隘。内官营在县西南四十里,明肃藩屯军处,一望无垠,越西南之三十里胡麻岭,万山重叠,毗连渭狄。”
五是清朝巡抚甘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巻五山川》13记载:“东河,在县东源出麻子川北流绕城东北合西河入宁县界。西河,在县西源出甸子川东北,流绕城西,又东汇于东河。东河味苦,西河味甘。甸子川在县西四十里,土物阜盛,商贾丛集,明肃府置内官营于此。”《甘肃通志·巻十关梁一》记载:“巩昌府陇西县·锦布隘,在县北六十里,其地有锦布峪因名。有锦布镇递运所,又境内有沙湾口、截道、深安、乌龙等隘,皆在县北。乌龙关,在县南东西两河间,亦宋置,南接陇西县。今亦曰乌龙隘。又有晴岚峪口、大西口、双峪口、峡口四隘。”
以上史料记载,证明乌龙关建置确实存在无疑,时间在北宋,其位置在定西市安定区东河、西河之间,向南接陇西的地方,即内官营镇东南二十里的乌龙、清溪川南端的汪家嘴。当地人都认为是汪家人曾经居住的地方,都叫老庄豁岘,就是内官营镇的乌龙、清溪、文丰村连接向南的最高峰。比现在行走的公路稍微高几台,东边是汪家坟湾。此地头埂沿到处都有瓦片砖石,在较高的皑崖上还有黑乎乎的碳层或烧窑的痕迹,一些墙基墙体夯土层极清楚,而且宽厚坚实,绝非一般居民可为。
东河即发源于麻子川向北流,与发源于胡麻岭经甸子川的西河在定西城北交汇。乌龙称为码头,必然是交通便利的商业地方,且汪家嘴东北西三面,均为开阔川原,如今还称街子庙、街子庙学校(原清溪学校)。此处置关的原因分析:首先,是历史文化的根源,东临堡子坪遗址,南枕堡子坪梁,西靠清溪河,地下水源甘甜丰沛。其次,站在高出,甸子川、得罗川(西寨川)、乌龙川都尽收眼底。最后,是豁岘,这里向东至定西古城。向南连接通西古城,通过堡子梁沿山路也可以直达陇西、渭源,西连内官营镇及贡马营古城(佛沟门古城),西南与临洮接壤,北通定西县城,四通八达,肯定是设置险要关城的理想之地。
定西城的建立
安史之乱之后,为加强京畿地区的巩固,松懈了边疆的防御,陇右大部及西域等地被吐蕃、羌族占据。吐蕃族守将禹藏花麻,《续资治通鉴长编》称禹勒藏哈木,他在这一地域的出现明显要比在定西城早。郭汉儒编撰民国稿本《重修定西县志校注·卷七》记载:“麻家庙,在东山坡上。谚云:先有麻家庙后有定西州,其旧可知,今废。(校注)麻家庙:传说为北宋时西夏驸马禹藏花麻所建,故名麻家庙。”
定西城的出现也为乌龙关的修筑提供了依据,一方面北可加强对兰州的巩固,一方面向南也加强了对通远军的保护。所以,在定西城、西市城和通远军之间置关,也必然是历史事实和抉择。城关堡寨的兴建修筑,皆因边关战乱频繁,为了巩固收复的土地,或根据特殊形势的需要,往往在川原河边或依山傍势之处建立堡寨关隘,这在只有战马、刀枪的冷兵器时代,确实能起到迟滞、阻挡、防护的作用。所以,宋时的这些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从一定意义上成为相互之间的一种依赖或负担,也是历史的真实呈现。
汪氏家族与乌龙关
汪世显降元皆为一城百姓,与子孙战功赫赫,封陇右王。其生七子,复官位、权势最显赫的汪德臣一房,孙汪寿昌第三子汪家奴,元末重臣,历中书工部员外郎、宣徽使、御史中丞、太傅。至正十五年任中书右丞相,摄太尉,随后又加封为太师,其子桑哥实理亦擢升平章政事。至元六年(1340年),全普庵撒里拜监察御史,即首劾汪家奴十罪,乃见黜。二十二年,其因遭搠思监等人以逃脱、谋反等罪被陷害谋杀。汪家奴是汪氏惟一一个亲王,但其忘了父亲遗训,不知树大招风,以至断送祖上基业,落得五门斩首,子孙流放,入不了祖莹,上不得家谱。二十六年(1366)丙申,封太师汪家奴追兖王,谥忠靖。
小说《陇右汪家军》第四十八回“元顺帝失国返里汪右丞献策平西”的记叙,真实可信,也可以作为汪氏一族落难躲避于已经接近废弃的乌龙关的一则见证。有人认为汪家嘴是汪家的封地,汪家就是来把守乌龙关的,但这时元朝统治已经巩固,北有定西城,南有巩昌府,乌龙关已经没有实质的意义,所以,此说似乎与事实不符,同时其后的败落也可以为证。还可以设想,如果是把守关寨,那么此关一定会史载记录明白,但是迄今却几乎没有非常准确的文字资料。笔者则以为更应该是汪家奴之后,因家事变故,悄悄来到乌龙关址便于一时匆忙之间居住。由于是默然栖身,逃难藏匿,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曾经修筑的乌龙关隘一并被历史淹没了,如此更符合隐身避祸者的心理。
至于为何汪家嘴后来被汪家人废弃,听清溪人袁国仁说:听老辈人讲同治年间,土匪把汪家嘴的汪家人杀得只剩下一个六岁的孩子,后被临洮的一个人收养,到十八岁才来在汪家坟湾居住,生息繁衍至今。笔者曾专门问询了汪家子孙,确实如此。
相关遗迹调查
2016年10月开始,清溪人袁国仁、李英,乌龙人曹彦林、令涛查资料找线索,并多次实地考察。同时,笔者曾几次请教了当地文史专家内官营人莫邪先生。老先生不吝赐教,也提供了颇多史料典籍,还特别邀请了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魏文斌先生和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海南省文物研究会副会长肖从容先生及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党国锋先生,一同考察了堡子坪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和乌龙关遗址,并鉴定了出自汪家嘴附近的瓷片,分别为宋耀州、黑元釉、明青花瓷等。
先后走访与汪家嘴乌龙关相邻、相关的地方。
一是定西寨。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记载:“定西寨即定西城(今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南27里),即西使城。”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卷十三舆地志·古迹·巩昌府陇西县·安定县》30记载:“定西故城,在县南。宋元丰四年置定西城,在通远军北一百二十里,金初置定西县,贞祐四年升为州,元徙州治安西县,此城遂废。”《宋史·志第四十地理三陕西》记载:“通西,东至甘泉城一百二十里,西至熟羊砦七十里,南至三岔堡四十八里,北至定西砦四十八里。”
笔者从距离、方位等方面考证分析定西寨应该在今西寨,遗址因平田整地已经不存在。但其背阳山面河流的情形,一直是古人建寨的典型鉴证。薛仰敬先生《养静文集》关于香泉镇境内地名:“西寨俗称“营里头”,遗址在今西寨中心小学东北百余米处川原地带。堡寨面积十多亩,有四门。”1993年5月,安定区内官镇五龙村二社出土的宋“买地券”砖,长30厘米,宽28.5厘米,有“维大宋国定西寨管下居□沈清之母杨氏”字样,尾属“建炎元年十月十七日杨氏勒”(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起讫时间为1127-1130年,共计4年)。
莫邪先生在《定西“西市城”考证》一文中写到:“定西寨是今距定西城区约40里的原安定区西寨乡,遗址在西寨中心小学东北百馀米处。寨堡面积约十馀亩,有四门。按《宋史·地理志三》所载,距通西城48里,里程基本符合。定西寨与乌龙关(在内官营)、榆木岔(今安定区高峰乡,至今地名犹存)、通西城形成犄角之势,防御西夏进攻通远军。”特别强调了乌龙关曾经十分重要的历史地理位置。
二是内官营。
在汪家嘴西北二十里。清朝巡抚甘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巻十关梁一》记载:“内官营堡,在县西北,明肃府置。”再往西一二里至北枕佛沟门,南临暖泉河,宋夏称西市古城地。近代陇上知名学者慕寿祺编撰《甘青宁史略》载:“西市距古渭仅百二十里,谅祚建造行衙置仓积谷移保泰军治于此,命花麻为统军守其地。案宋史夏国传作新西市城。续长编又作西市城西夏筑宋元丰四年熙河经制李宪败夏人于西市新城。通鉴辑览住此城在皋兰县东南。甘肃旧通志兰州府志皆言在皋兰县东南七十里。考续通鉴长编李宪奏大兵自西市新城约百五十余里将至金城有大涧五六十重仅通人马。以地望准之,此大涧应即金县猪嘴镇东南俗名九沟十八坡,距皋兰约六七十里。此城应在皋兰县东南二百里外,固不止七十里也。续长编又称八月丁丑李宪至西市新城与贼败之,庚辰驻兵女遮谷。考女遮谷在安定县境,皋兰东南二百三十里之贡马营在安定县西四十里应即此城。”
曾有内官营去西寨的古道土路,从现在内官营中学门前过曲家窝窝,翻东岭梁趟乌龙清溪河,上窑沟坡经鸡把街下何家山就到了,仅有十几里的路程。
新闻推荐
陇西讯自全省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启动以来,陇西县纪委监委借助大数据手段,压紧压实部...
陇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陇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